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玉米地:绿油油的玉米秆上,不是孤零零的一两个玉米棒子,而是一簇一簇,像葫芦娃一样,挤挤挨挨地挂满了玉米棒?
第一眼看过去,你可能觉得这是个好兆头,玉米长势喜人,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但真的是这样吗?
老农可能会告诉你:这可不一定,搞不好,要愁死了!
玉米“多胞胎”,要命!
最近,全国各地的玉米地里都出现了这种“多胞胎”现象。
一棵玉米秆上,长出两三个,甚至更多个玉米棒子,看得农民朋友们心里直打鼓。
有人说这是好事儿,玉米长得好,营养足;也有人说这是坏事儿,棒子太多,分走了养分,反而影响产量。
这“多胞胎”玉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简单来说,分三种情况:
这三种情况,哪种更糟糕呢?
咱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揪出“多胞胎”真凶!
要说这“多胞胎”现象,可不是啥新鲜事儿。
以前也有,但今年特别多,这到底是为啥呢?
原因还真不好说,就像破案一样,得一点一点地分析。
先说这“多指穗”,多半是天气闹的。
春天的时候,气温忽高忽低,秧苗长得不齐,就容易出现这种小穗。
这些小穗,有的能结实,有的空壳,其实对产量影响不大。
但到了收割的时候,就麻烦了,玉米不好收割,浪费时间不说,还可能造成减产。
再说这“单杆多穗”,如果一棵玉米秆上只长出两三个棒子,问题也不大。
毕竟只是少数情况,影响不了大局。
但如果每棵玉米都这样,那问题就大了。
一棵玉米秆,就那么点养分,要养活两个棒子,肯定顾不过来。
结果就是,一个棒子长得饱满,另一个棒子发育不良,一半熟一半生,大大影响产量。
最可怕的,就是这“多杆多穗”。
一棵玉米秆上,长出七八个,甚至十几个棒子,看着是挺热闹,但实际上,这些棒子会抢夺大量的养分和水分,导致玉米整体发育不良。
这种情况,费时费力不说,还会严重影响最终的收成,农民伯伯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这个。
化肥背锅?
天灾人祸?
这玉米“多胞胎”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呢?
农民们也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有人觉得,是种子的问题。
今年换了新品种,淮南二号,没提前了解是不是好品种,有没有适合我所处地区?
是不是因为新选用的玉米种子与往年有什么不同?
也难怪大家会这么想,毕竟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科学家既然能够送猴子上去月球,却无法让我们知道那里是不是真的有外星人,那或许外星人早已来过地球,只是科技水平无法再创造】。
这种子,会不会是转基因的,或者有什么其他的毛病?
还有人觉得,是化肥惹的祸。
这几年,肉价下跌,养殖业不景气,很多人都转行种地了。
但是,他们对作物生长不了解,就一个劲儿地施肥,想让玉米长得快一点,多一点。
结果,化肥用多了,玉米就疯长,长出了一堆没用的棒子。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天气、种子、化肥,都可能导致玉米“多胞胎”。
但要我说,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对土地的过度索取。
别慌!
教你自救!
发现了玉米“多胞胎”,农民朋友们也别慌,咱还是有办法补救的。
要对自家的玉米地进行评估,看看是哪种情况比较多。
如果是“多指穗”,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是“单杆多穗”或者“多杆多穗”,就要采取措施了。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摘心”。
把那些长得不好、个头小的玉米棒子摘掉,让养分集中供应给那些长得好的棒子。
就像养孩子一样,不能啥都想要,得有所取舍,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要是地里出现了混合栽植,就更要注意了。
因为同样品种之间差异并不大,因此不会出现同属竞争的问题,但是间接品种之间由于适生性不同,高适应性的生物又可能和低适应性植物之间争抢生存资源。
我们可以将不同高适应性和低适应性等混合栽植,也可以将不同高适应性植物分别栽植在高适应性的不同区域,同时将低适应性植物分别栽植在低适应性区域,这样我们可以解决混合栽植的问题,同时还保持较好的发育环境,更大化吸收养分。
此外,我们还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到底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若是由于什么中间因素导致我们可以避免,不至于到后期解决无能为力。
当然,这些都是亡羊补牢的措施。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从源头抓起。
我们要合理施肥,不要过度依赖化肥;我们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优良品种;我们更要爱护土地,不要过度索取,让土地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说到底,种地和做人一样,不能太贪心。
玉米棒子多了,不一定是好事;钱多了,也不一定是幸福。
我们要懂得适可而止,懂得珍惜,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生活。
现在看来还没有对其有效解决方案,因此大家对于这一问题可以提前做好判断,并且积极应对,以此来避免或者减少可能造成的问题,同时保持良好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