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电视剧《甄嬛传》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影响力持续至今。最近,甚至衍生出了“甄学”这一新词汇。
《后宫·甄嬛传》这部剧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原著小说的精彩内容。
除了主角,另一个角色也让人难以忘怀,那就是甄嬛身边的丫鬟流朱。
这个看似平凡的角色在甄嬛心中却有着特殊的意义,甚至在她离世后,甄嬛也一直避免提起。
【甄嬛烧毁情信,流朱见证陪伴】
温实初对甄嬛的倾慕,早在甄嬛入宫之前就已经萌生。
了解这个秘密的人寥寥无几,流朱便是其中之一。
在甄嬛入宫之前,温实初曾向她寄去一封情书,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情。
这封信虽然只有两句话:"一旦踏入豪门,就像掉进了无底深渊,往日的知己转眼就成了陌路人。" 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却格外浓烈。短短两行字,道尽了人世沧桑和人情冷暖,让人读来不禁唏嘘。那种物是人非、情随事迁的无奈与感慨,在这寥寥数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甄嬛即将入宫,此时萌生的情愫显然不合时宜,一旦泄露,必将引来祸端。
甄嬛让流朱拿来火盆,亲手把那些信烧了,确保没人能看到里面的内容。
信件在火盆中化为灰烬后,流朱迅速将火盆移出了房间。
甄嬛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她决定交给流朱去办。这显示出流朱在她心中并非普通的下属,而是值得信赖的人。当时,甄嬛让流朱用火盆烧掉一些信件,这件事成了流朱知道的关于甄嬛的第一个秘密。
流朱自幼便陪伴在甄嬛身旁,担任她的贴身丫鬟,两人共同度过了童年时光。
甄嬛在选秀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为了确保她在宫中有可靠的帮手,甄父决定让她带上两名心腹丫鬟一同入宫。
此时,甄嬛面临多种可能性,流朱成为她考虑的一个选项。
甄嬛对父亲解释道:"流朱聪明伶俐,浣碧心思细腻,我打算让她们随我一同入宫。"
甄嬛对流朱的性情了如指掌,她深知流朱思维异常敏锐。
原著中清楚地描述了这一点:“流朱反应快,做事果断,能随机应变;浣碧则心细如发,对人关怀备至。她们俩就像我的左右手,未来在宫里的生活,少不了她们的帮助和支持。”这是甄嬛刚入宫时的心里话。
甄嬛想知道安陵容是否被选上,便安排了自己房里的丫头玢儿去打探消息,而没有让流朱去办这件事。
这件事算不上什么大秘密,也没紧急到非得让流朱亲自出马的地步。
甄嬛对流朱格外体贴,许多琐碎事务她宁愿安排他人处理,也不愿让流朱过多操劳。这种细微的关怀体现了甄嬛对流朱的深厚情谊,她总是设法减轻流朱的负担,确保流朱能够轻松应对日常事务。
流朱的聪明才智在各种场合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甄嬛准备首次拜见皇后,流朱迅速为她梳妆打扮。
站在一旁的侍女佩儿突然插话道:“娘娘初次面见皇后,得穿得讲究点,这样才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流朱察觉到甄嬛的真实想法并非如此,立刻用眼神暗示佩儿停止话题。佩儿领会后,随即安静地开始收拾那些珠宝。
【甄嬛喝药避宠,流朱见证陪伴】
甄嬛初入皇宫,目睹众妃嫔为争夺侍寝机会明争暗斗,内心不禁生出忧虑。为了避免卷入这场纷争,她开始思考如何避开侍寝的安排。
最终,她决定采取服药自残的策略,计划让温太医配制微量毒剂,既能导致身体不适,又不会危及生命。
这样既可以用身体不舒服当理由避开侍寝,又不会引起旁人怀疑,确实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甄嬛心生一计,随即吩咐侍卫,假借自己身体抱恙,速召温太医前来诊治。
温实初到达时,甄嬛只让流朱和浣碧留在屋内陪伴,其余随从都被安排在室外待命。
当屋里只剩下甄嬛和温实初等四人时,甄嬛悄悄向温实初表达了不愿侍寝的意愿,并恳请他出手相助。经过一番交谈,温实初最终同意全力支持甄嬛的计划。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流朱意外发现了甄嬛的另一个重要秘密。
甄嬛为了躲避皇帝的宠幸,故意服用药物装病。日子一长,后宫里的人都知道她从未被临幸,于是纷纷对她冷眼相待,渐渐疏远了她。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开始宠幸其他妃子,她们因此得意洋洋,见到甄嬛时也免不了说些刺耳的话。
甄嬛早已预见这种情况,所以并没有感到特别失落。
出乎甄嬛意料的是,她宫中的太监们也开始蠢蠢欲动,表现出不安分的迹象。这些原本应该忠诚服侍的下人,竟然也开始暗中活动,打破了原本的平静。甄嬛本以为能掌控局面,却没料到连身边的仆从都开始有所动作,这让她感到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料。
甄嬛身边的几个下人们看她失势,态度越来越差,甚至开始和流朱她们发生争执。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两名太监竟然背叛了主子,转而效忠于别的嫔妃。
甄嬛拿银子让康公公离开时,流朱忍不住发火,替甄嬛鸣不平:"康公公,小主平时对你多好,赏赐从来少不了你。现在你找到靠山,就急着要走?"
流朱为了保护甄嬛表现得十分急切,但甄嬛并未因此责备她。
风波平息后,甄嬛的寝宫终于恢复了宁静。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甄嬛决定独自前往梅园散步,于是她离开了住所。
流朱一听到消息,怕甄嬛受凉,赶紧带着暖手炉追了上去。
甄嬛带着笑意调侃流朱:“你怎么这么麻烦,干脆把床也一起带来得了?”
尽管甄嬛口头上不表露,但流朱的关怀和深情让她内心感到温暖。
【甄嬛初见皇上,流朱见证陪伴】
甄嬛初入皇宫时,与皇上的初次相遇及随后的情感发展,成为她年轻岁月里最为珍贵的隐秘回忆。这段时光不仅深藏于甄嬛心中,流朱也作为旁观者,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春日里,甄嬛让人搭了个秋千,她悠闲地坐在上面,流朱轻轻推着秋千,两人有说有笑,气氛十分轻松愉快。
甄嬛一时兴起,叫流朱去拿箫,自己则坐在秋千上轻轻摇晃。
甄嬛一转身,猛然瞧见背后站了个男的。
冷静下来后,通过与那位男士的对话,我了解到他是一位“王爷”。
甄嬛觉得再说下去容易引起误会,便准备起身离开。
流朱拿着箫赶到时,看到眼前的情景愣了一下,随后两人匆忙向“王爷”道别离开。
几天后,甄嬛再次来到秋千旁玩耍。
背后突然传来一股猛力,甄嬛误以为是流朱在戏弄她,心情顿时愉悦,笑声清脆地说道:“流朱,你这调皮鬼,居然在我身后搞小动作!再用力点!流朱,再高点!”
甄嬛猛地瞥见一道身影,吓得她立刻从秋千上跳了下来。
甄嬛仔细一瞧,发现眼前之人正是先前遇到的那位“王爷”。这是她与这位“王爷”的第二次相遇。
一天,流朱陪着甄嬛在院子里荡秋千,正巧皇上新宠的余娘子路过。看到甄嬛在秋千上,余娘子的丫鬟突然对甄嬛说了几句不客气的话。
流朱急切地想要保护主子,立刻向对方说明了甄嬛的真实身份。
余氏对甄嬛穷追不舍,言语间充满轻蔑与讥讽,不断对她进行羞辱。
就在那一刻,皇帝突然现身,先是对余娘子一顿责骂,接着转向甄嬛。这时,甄嬛才恍然大悟,原来她一直误以为是王爷的那个人,其实正是皇帝本人。
意识到情况后,甄嬛迅速向皇帝行礼,这是她与君主的第三次会面。
事件平息后,大家都离开了,机灵的流朱迅速退出,让皇上和甄嬛能够独处。
在甄嬛与皇上三次重要的会面中,流朱始终在场,亲眼目睹了“王爷”登基为皇的全过程,也见证了甄嬛与皇上之间感情逐渐升温的每个瞬间。
甄嬛入宫后,与皇帝度过了一段最为甜蜜的隐秘日子,这段时光成为了流朱所知晓的第三件私密之事。
第三次相遇后,甄嬛和皇上的关系突飞猛进。此时的甄嬛已经对皇上心生爱意,她不再抗拒侍寝,也不再服用避子汤药。
皇帝特意为甄嬛安排了椒房殿作为居所,此举寄托了对她早日孕育子嗣的期望。这种安排不仅体现了对她的重视,更暗含了皇室对繁衍后代的殷切期盼。椒房殿的赐予,既是一种荣誉,也是对甄嬛地位的特殊认可,彰显了她在后宫中的独特地位。
甄嬛的职位有了第一次提升,这个消息是由流朱回到甄嬛的住处告诉她的。
流朱看到皇上和甄嬛在秋千旁独处的情景结束,立刻赶回寝宫,将甄嬛得宠的消息告诉了大家。她的反应迅速,行事机敏,确实是个聪明人。
【甄嬛最大秘事,亲嘱流朱缄口】
甄嬛得宠后经常被邀请出席各类宫廷聚会。一次宴会上,她意外揭开了隐藏已久的重大秘密。当时,流朱一直陪在她身旁。
在宴会上,甄嬛品尝了几杯名为“梨花白”的酒,随即感到头晕目眩,脸颊也渐渐发热。
甄嬛看大伙儿正喝得高兴,没人注意她,就叫上流朱,准备出去换件衣服,顺便散散酒气。
甄嬛换好衣服后,没打算立刻回座位,她琢磨着出去走走透透气。于是,她叫了个小丫头在外面等着,自己拉着流朱悄悄溜了出去。
户外环境宜人,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庭院中遍布着各种植物,包括盛开的花朵、繁茂的绿植,以及人工打造的岩石景观和树荫。
甄嬛感到一阵清凉,于是牵着流朱四处闲逛,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远处。
眼前突然冒出一个清澈的小湖,令他们顿时精神一振。
甄嬛饮了酒,兴致高昂,环顾四周不见人影,便脱下绣花鞋递给流朱,将双脚浸入湖中戏水。
甄嬛和同伴在湖边聊天开玩笑,正玩得高兴时,突然听到一个男人的声音。甄嬛立刻紧张起来,想要站起来,却一脚踩到青苔上,滑倒在地。
慌乱中,流朱手足无措。就在这时,那位陌生男子一把抓住甄嬛的胳膊,迅速将她拽到岸边。救她上岸后,男子还轻松地打趣了甄嬛几句。
流朱立刻大声斥责:“放肆!谁这么不懂规矩?”随即迅速护在甄嬛身前。那人随即表明自己是王爷的身份。
甄嬛低头一看,发现自己的脚还光着,顿时感到一阵尴尬和慌乱。
在古代,女性的脚被视为极为私密的部位,通常只有在新婚之夜才能让丈夫看到。然而,她的双脚却在湖边意外被这位王爷瞧见,打破了这一传统禁忌。
她意识到这里不安全,赶紧让流朱去跟王爷打个招呼,自己则打算迅速撤离湖边。
这位王爷又拉着甄嬛聊了好一阵子,甄嬛才终于脱身。
甄嬛缓过神来,神色严肃地对流朱道:“今天发生的事,一个字都不能往外传,不然我就真的走投无路了。”
阅读原作后可知,那次湖畔相会标志着甄嬛与王爷感情纠葛的起始,其中暗藏风险,一旦处理不当,便可能触犯欺瞒君主的大罪。
这是流朱了解到的关于甄嬛的第四件隐秘之事。尽管流朱不清楚为何此事不可谈论,但她确实从此再也没有提起过。
【甄嬛性命危急,流朱舍命相助】
在甄嬛日益得宠后,皇帝正式封她为妃。然而,在册封典礼上,她的礼服意外裂开,迫于无奈,她只能临时借用他人的衣服完成仪式。
没想到皇后暗中使坏,她拿来的那件衣服竟然是已故前皇后纯元的遗物。纯元是皇帝最深爱的人,她的名字对皇帝来说是个难以触碰的伤痛。
皇帝初见甄嬛时,错将她认作纯元皇后,待发现认错人后,顿时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甄嬛软禁在自己的寝宫中。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甄嬛内心最深的痛楚并非来自被囚禁的处境,而是发现自己仅仅是他人影子的残酷现实。这种被当作替代品的屈辱感,远比失去自由更让她难以承受。
皇帝对她的偏爱并非源于她本人,仅仅是由于她的容貌酷似纯元皇后。
甄嬛看清事实后,对皇帝彻底失望,情绪低落,连日常饮食都提不起兴趣。
由于寝宫环境潮湿且缺乏取暖用的木炭,甄嬛的被子完全被湿气浸透。在心理压力和恶劣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她最终失去了意识。
仆人们慌了神,赶紧让看门的去叫大夫,可那看门的压根儿不理这茬儿。
流朱心急如焚,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
她意识到,除非闹出人命,否则这些门卫根本不会当回事。
生死攸关之际,流朱为救甄嬛,不惜以命相搏,最终命丧守卫之手。她拼死一搏,只为请来太医救治甄嬛,却未能如愿,惨遭杀害。这一举动展现了流朱对甄嬛的赤胆忠心,也凸显了当时宫廷斗争的残酷无情。流朱的牺牲成为甄嬛日后崛起的重要转折点,更折射出封建社会中底层奴婢的悲惨命运。她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无数奴婢命运的缩影。
从这一角度来看,流朱的牺牲实际上挽救了甄嬛的生命,她的死并非毫无价值。
对甄嬛来说,流朱就像一块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每次想起都会刺痛她的心。正因如此,她几乎从不主动提起这件事。
流朱自幼便与甄嬛相伴,两人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雨。她始终不离不弃地守护在甄嬛身边,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依然为了拯救甄嬛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流朱的离世让甄嬛深受打击,她几乎从不谈论这段往事,但沉默并不意味着遗忘。尽管甄嬛很少提起流朱,她的内心却始终无法释怀,这份伤痛一直深埋心底,成为她不愿触碰的记忆。
流朱从甄嬛年少时就一直陪伴左右,亲眼目睹了她生命中的重要时刻,知晓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两人之间的默契和情感,从日常相处的点点滴滴中可见一斑。主仆之间的情谊,早已超越了寻常的雇佣关系,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这个世界上,最为珍贵的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这些关系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核心,给予我们支持和力量。正是这些深厚的情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在困难时刻能够互相扶持,共同前行。因此,珍惜和维护这些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事情。
即便拥有无尽的财富和地位,当珍视之人逐渐从生命中消失,最终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孤独与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