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4月18日,浙大的高材生李红涛,被公安抓捕归案。当警察去翻阅档案,无人看管李红涛,他竟然能够自己打开手铐脚镣,不慌不忙的离开了公安局。 面对死刑的惩罚,一度无所畏惧的李红涛却突然精神振作,开始行动起来。 他向狱警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要求——给他提供实验条件,让自己进行科研创新,只要取得突破性成果,就能免除死刑的执行。 这一看似荒谬的要求,出乎意料地得到了狱方的首肯。 在缓刑期间他累计开发了四项发明专利和三项新型实用专利,多次夺得国家级专利发明博览会大奖,并最终减刑至17年有期徒刑。 所以李红涛最初为何要误入歧途? 大学时代李红涛勤奋刻苦、兢兢业业,赢得了诸多导师的赞赏。可谁料毕业后的他竟就此踏上了一条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他为了追随恋人的脚步,不顾亲朋反对,执意前往云南昆明工作。这一"任性"决定,无疑成了打开他人生潘多拉魔盒的第一把钥匙。 在云南安家落户后,李红涛的生活一片风平浪静,可就在此时,他却陷入了婚外情的泥潭,最终与妻子离婚收场。 承受着创业失利和感情创伤的双重打击,李红涛整日郁郁寡欢,内心的挫折感油然而生。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老友的到来无疑给了他以诱惑——两人合伙创业,却很快便陷入了资金短缺的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李红涛将矛头对准了银行,伪造印章后成功诈骗了18万元。然而,贪婪之心一旦滋生蔓延,就难以根治。 不久后他再次实施诈骗时被警方当场逮捕,就此踏上了囚徒之路。 他在狱中表现更加嚣张狂妄、目无法纪,先是凭着出色的开锁技能,轻松挣脱手铐脚镣逃离公安局,潜逃贵州后更是盗窃了一辆奥迪轿车。 一路狂飙至广西南宁。后又见警车在路边驻足,竟生出了盗取警车逃亡回昆明的念头。 从公安局到看守所,再到监狱,李红涛总是能轻易逃脱,狂妄自大的言行更是无人能阻。 最终在第二次越狱后被重新拘捕,他竟是理直气壮、无所畏惧,浑然不知自己已身陷囹圄,罪行难逃。法院审理后,判处他死刑,并于七日后行刑执行。 面对死亡他怕了,所以提出了抵罪。 狱中环境虽然简陋,但李红涛却沉浸其中,废寝忘食专注于对"无刷电机"的研究。 正是这一国内外电子领域公认的"拦路虎",阻碍了众多科研人员前进的脚步。然而,就在死期将至之际,李红涛突破了最后一个技术难关,终于研制出了成品。 在法院、监狱和科研部门的协调配合下,李红涛获得了两年的缓刑期限,继续深入钻研电子电器领域的新技术和产品。 为了感恩曾给予他宝贵研究机会的昆明监狱,他更是专门研发了一套全电脑监狱管理系统,这一贡献也让昆明监狱当时一举跻身全国模范监狱二十强。 在服刑期间的不懈努力和持续贡献,让李红涛在2009年减刑获释。 从狱中走出的第一天起,他就卷土重来,重新投身于电子科技事业,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对此你怎么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