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谈》提醒丨睡前远离电子产品,选择适合自己的入睡方式

新京报 2024-03-22 21:00:37

图/ICphoto

“睡个好觉”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奢望。如何判断自己睡眠的好坏?晚上迟迟无法入睡怎么办?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于逢春在新京报《健谈》直播中给予详细解答。

“睡眠好坏是一种自身的主观体验。”于逢春指出,一个好的睡眠主要表现为30分钟内可尽快入睡;半夜醒来后10分钟内可再次入睡,且夜间觉醒不超2次;睡眠后白天感觉体力、精力充沛,睡眠中没有呼吸暂停等问题,没有异常动作和异常行为。

有些人每天只睡几个小时,精神仍然很好,有些人则一直抱怨睡不够。对此,于逢春指出,睡眠时长存在个体差异性。

“所谓睡眠时长,是指躺在床上能够睡着的时间。”于逢春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睡眠时长逐渐减少,如婴儿期睡眠时长为16-18小时,儿童时期睡眠时长9-11小时,青少年时期睡眠时长逐渐缩短至8-10小时,成年人睡眠时长为7-9小时,高龄老年人的睡眠时长约6小时,且深度睡眠减少。

于逢春强调,人们不要将自己的睡眠时长与他人进行横向比较,应该与自己状态好时的睡眠时长比。除睡眠时长外,睡眠质量也很重要。如果夜间睡眠质量不好,尽管睡眠时间足够,依旧会影响第二天的状态。

很多年轻人习惯熬夜,形成“睡眠拖延症”。其实,人体内所有的器官都有昼夜节律,长期的睡眠拖延症会导致睡眠-清醒昼夜节律紊乱,人体的所有器官功能、代谢功能也会紊乱,最终引发或加重很多慢性疾病、肿瘤,甚至影响寿命。

年轻人熬夜的结果是睡眠时间后移,原本应该清醒的时候在睡觉,应该睡觉的时候却清醒,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想改变这种情况,可以试着将睡眠时间逐渐前移,改变睡前行为,必要时配合药物,最终使睡眠-清醒昼夜节律回归正常。”于逢春建议。

“研究显示,蓝光对睡眠质量影响较大,人们在睡前应远离电子产品,可以选择内容相对无聊、枯燥的纸质书籍,或者定时听小说、听音乐,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入睡方式。”于逢春提醒。

新京报记者张兆慧

校对翟永军

0 阅读:31
新京报

新京报

新京报2003年11月11日创刊,是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