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迪执政的这十年间,印度国内曾多次掀起所谓“抵制中国货”的浪潮,民族主义情绪裹挟着消费选择,众多印度民众在高呼口号中试图将中国商品挤出印度市场。
然而,现实却给这种盲目抵制行为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2014年到2024年,印度对中国的出口虽有增长,幅度为12.83% ,但从中国的进口却呈现出近乎疯狂的增长态势,涨幅高达99.41%,中国累积实现了创纪录的9920亿美元贸易顺差。
这一数据的巨大反差,无情地揭露了印度“抵制中国货”行动的徒劳无功。
印度的抵制行动似乎更像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
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下,供应链早已紧密交织,中国商品凭借其高性价比、丰富的种类以及强大的生产能力,早已深深嵌入印度的经济体系和民众生活之中。
无论是日常的电子产品、家居用品,还是工业生产所需的零部件,中国商品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印度消费者在抵制初期或许还能凭借一时的热情拒绝购买,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发现,离开中国商品,生活的便利性会大打折扣,生产成本也会大幅增加。
企业层面,印度的许多产业依赖中国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
例如印度的制造业,从玩具制造到汽车零部件生产,一旦缺少中国的供应,生产链便会面临断裂风险,工厂停产、工人失业等连锁反应接踵而至。
尽管印度政府试图推动“印度制造”,减少对中国进口的依赖,大力扶持本土企业,但其在短期内难以建立起完善且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无法满足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
而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中国在这十年间实现了创纪录的9920亿美元贸易顺差。
这表明,印度所谓的抵制不仅没有削弱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反而让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愈发稳固。
中国企业在面对印度的抵制时,积极开拓其他市场,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进一步增强了自身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莫迪执政的这十年,印度人“抵制中国货”的行动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让印度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步履蹒跚。
事实证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贸易保护主义和盲目抵制他国商品的行为,最终只会伤害到自身的利益。
印度若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摒弃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贸易观念,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合作,与中国等国家建立更加健康、稳定的贸易关系,而不是在徒劳的抵制中浪费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