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青年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张超凡
有关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第3位、病死率第2位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上升,并呈现出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的趋势。结直肠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如何及时发现并有效预防呢?
什么是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绝大多数结直肠癌的形成过程相对缓慢,从正常的结直肠黏膜发展到结直肠一般需要10-15年之久,期间要经历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结直肠癌等数个癌变步骤。按不同的解剖部位,结直肠癌又可分为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及直肠癌(图1)。不同部位的结直肠癌分子生物学差异较大,药物敏感性也有所不同,因此预后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右半结肠癌较左半结肠癌、直肠癌预后差。
结直肠癌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结直肠癌起病较为隐匿,早期可无明显特殊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以下症状:
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里急后重等;
粪便性状改变:如大便变细、血便、脓血便、黏液便等;
腹痛:常为疼痛部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或仅为腹部不适或腹胀感,如若癌肿穿透并发感染或继发肠梗阻时,腹痛可加剧;
腹部肿块:多为瘤体本身,大多质地坚硬、呈结节状,肿块位置较固定,如为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癌可有一定活动度。
肠梗阻症状:一般为中晚期症状,多为慢性不完全肠梗阻,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和便秘等。当发生完全性肠梗阻时,常出现阵发性进行性绞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
全身症状:由于慢性失血、癌肿溃烂、感染、毒素吸收等,病人可出现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病程晚期可出现肝大、黄疸、水肿、腹水、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及恶病质等。
结直肠癌的发病高危因素有哪些?
高龄、男性、家族史、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均是结直肠癌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高龄和男性是结直肠癌明确的危险因素,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40岁开始呈快速增长趋势,因此对适龄人群特别是老年男性进行筛查是结直肠癌重要的防控措施。
家族史:有数据表明,有1名以上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时,该个体患结直肠癌的总体风险比为2.24,家族中有2名以上亲属患结直肠癌时,总体风险比将升至3.97。
吸烟饮酒:结直肠癌风险随每日吸烟量、烟龄和累计吸烟量的增加而升高,有研究显示,吸烟人群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是不吸烟人群的1.27倍,每日乙醇摄入量增加10g,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7%。
饮食习惯:多项研究证实,以大量摄入肉类、脂肪、糖类或甜品为特点的西式膳食模式可增加结直肠癌的危险风险,而高纤维饮食和素食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
生活习惯:不良生活方式如运动量减少、久坐不动等均为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肥胖:大量研究显示肥胖或超重的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更高,尤其是腹型肥胖。
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是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癌前病变:结直肠癌前病变包括结直肠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无蒂锯齿状病变、传统锯齿状腺瘤以及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结直肠癌前病变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如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倍。
如何预防结直肠癌?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建议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纤维的食物,避免养成长期摄入红肉、高脂类食物的习惯,同时尽量少食腌制、熏制、油炸等可能致癌的食物。注意多饮水,保持大便湿润、排便通畅。
戒烟限酒、积极锻炼、规律排便,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每周5天以上,每次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长期熬夜和过度劳累。
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诊断和随访的金标准,可及时发现各种癌前病变及早期结直肠癌。建议40岁以上的一般人群,每5-10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对易患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
(1)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对于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患者或致病突变基因携带者,建议应每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 (3)对于Lynch综合征家系中携带致病突变基因者,建议自20-25岁开始接受结肠镜检查,每2年一次,40岁以后每年接受1次结肠镜检查。 (4)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迟应在症状出8年后接受肠镜筛查,并接受全结肠多部位活检。 如发现结直肠癌也不必过于惊慌、焦虑,通过正规的治疗,如内镜下切除、手术、化疗、放疗、靶向药物、中医药等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延长生命周期、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