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三地工业增加值提升至2.66万亿元

长城网 2025-02-22 10:00:56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全)2月20日,记者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来,三地全部工业增加值已由2013年的1.7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66万亿元,区域发展跑出“加速度”,产业协同迈上新台阶。

在2024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上,与会嘉宾与一款服务机器人互动。新华社发 赵子硕 摄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京津冀联合办产业专题工作组成员、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郝莉笑说,从协同势头看,京津冀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已经成为“主旋律”,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43.7亿元,三地共建的“六链五群”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在位于保定的京投装备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工作人员在总组装车间内工作。新华社发 鞠焕宗 摄

新质生产力成为“强引擎”

新质生产力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拂着京津冀大地,为产业协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11年来,从增长动力看,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引擎”。以钢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跃级焕新,钢铁行业国家绿色工厂、卓越级智能工厂数量全国第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京津冀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营业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高于长三角,算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一;以生物制造、具身智能为代表的未来产业蓄势聚能,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工人在位于任丘市的河北新铁虎石油机械有限公司车间内调试产品。新华社发 牟宇 摄

集群培育实现新突破

产业集群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个企业都是独特音符,而集群则是大家和谐共鸣的舞台。

11年来,京津冀产业集群携手共进,已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创新的格局。工信部会同三地政府印发《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以“六链五群”为重点引导京津冀优化产业布局,明确链群建设、优企培育、数字化转型等领域重点建设任务。

如今,京津冀产业集群中的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7个集群已被评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集群实现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装备生产能力全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形成国内产品谱系最完整的信创集群;生命健康集群创新药、医疗器械获批数量全国领先;电力装备集群特高压变压器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超高压直流变压器技术国际领先;安全应急装备集群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集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发挥龙头带动效应,2024年三地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7倍;人工智能集群形成软硬一体全栈式布局,北京市独角兽和大模型备案数量均为全国第一。

工人在临西县一家轴承生产企业车间工作。新华社发 王晓 摄

产业协同共织“一张网”

2024年12月20日,“京津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在河北雄安新区揭牌。该中心把三地的创新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张资源互通、信息共享的大网,为京津冀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

11年来,三地协同生态不断优化,齐心协力培育高水平创新载体,已成立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和汽车供应链、智能制造装备、氢能等产业联盟。共同搭建了高端化对接平台,举办了2024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重大活动,加快推动政府“定链”向市场“成链”转变。

“一张网”互联,一体化布局,产业协同示范项目多点开花。

“开通一条路”,国内首条跨省测试道路京津塘高速自动驾驶干线物流测试场景全线贯通,北汽福田重卡实现点对点自动驾驶示范运营;“共造一辆车”,实施供应链配套工程,津冀300多家关键零部件企业进入北京汽车供应链;“共建一批园”,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升级为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园,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港启动建设;“智算一张网”,上线国内首个跨区域算力平台,可调度津冀晋蒙地区算力约10万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形成国内智能、绿色算力资源最丰富的环京算力带。

2024年11月8日,河北长城汽车在澳大利亚悉尼国际会议中心展出。新华社发 马平 摄

“2025年是京津冀‘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京津冀合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出新型工业化新步伐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郝莉笑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推动京津冀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协同发展即将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新阶段。下一步,三地工信部门将在推进产业规划中取得新共识、在推进产业协同中彰显新担当、在推进链群建设上展现新作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