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段伯宇接到一份密报,上面写着:王启明率部5000余人投靠共产党,请从速派兵围剿。段伯宇没马上呈交上去,而是刻意晚了两天。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的中国,国内局势再次紧张,国共两党的冲突愈发激烈。1947年,正值内战爆发之初,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在这个背景下,段伯宇,一个身处敌营却秘密加入共产党的军事人员,接到了一份改变命运的密报。 密报上写明,王启明少将率领的5000余部队准备投靠共产党。这是一份极为敏感的情报,一旦被国民党高层得知,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的围剿。张国疆将这份密报交给段伯宇,一方面是因为二人关系匪浅,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段伯宇的手,暂时搁置这份报告,给王启明和他的部队争取宝贵的时间。 段伯宇收到密报后,表面上是周六下午的偶然,实则是他内心深处的抉择。他深知王启明此举的重要性,对于共产党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力量增援。段伯宇决定将报告放置于抽屉,错过了立即上报的最佳时机。他心知,这个决定可能会影响到战局的发展,甚至于他个人的安危,但为了更大的利益,他愿意承担这一切。 在1947年的某个清晨,段伯宇的决定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了历史的长河,激起了层层涟漪。那天,他坐在办公桌前,手中握着那份能决定数千人命运的密报。外面,阳光透过窗户斑驳地照在桌面上,映出了他沉思的影子。段伯宇知道,这个决定可能会改变战局,也可能会影响他个人的命运。但他的内心却异常平静,因为他深信,为了更大的正义和信仰,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 段伯宇将密报仔细地放回抽屉,他决定等待。他知道,这份报告一旦上交,王启明及其部队将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全面围剿,那将是一场血战。而这两天的时间,对于王启明来说,就是生死的边缘。段伯宇对王启明的了解并不多,但他知道王启明是一位共产党员,是一位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在这场国共内战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彼此的同志,都是肩负着共同使命的战士。段伯宇清楚,他们之间虽无直接交流,但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两天后,当段伯宇将密报递交上去时,他的内心并没有太多的波动。他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无论是面对审查还是处罚,他都已经有所准备。但奇迹般的是,这份报告并没有引起预期中的风波。由于某种原因,国民党高层对这份报告的反应并不强烈,没有立即发起围剿。这种意外的延迟,给了王启明及其部队宝贵的时间。 与此同时,王启明在得知有可能被围剿的消息后,立即开始了紧急的撤退和转移。他深知,一旦被围剿,不仅是他和他的部队,连带周边的平民也会遭受巨大的灾难。王启明命令部队夜间行军,白天隐蔽,尽可能避开敌人的侦查。他们穿越了崇山峻岭,跋涉了无数条危险的小路。在这期间,王启明的部队遭遇了数次敌军的追击和侦查,但都奇迹般地躲过了一劫。在这个过程中,王启明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信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不仅是一位军事指挥官,更是一位能够在危机中保持冷静,带领部队突围的领袖。 最终,在段伯宇的默默帮助和王启明的英勇斗争下,部队成功地到达了解放区。他们的到来,为解放区的力量增添了新的活力。对于王启明和他的部队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转移,更是从敌对阵营到革命阵营的一次心灵上的回归。 这一切,段伯宇虽未亲眼目睹,但他能感受到其中的艰难与辛酸。他知道,在这个过程中,王启明和他的部队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考验。而他,作为一个在敌后工作的共产党员,虽然不能像王启明那样直接参与战斗,但他的决定和行动,却以另一种形式,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数像段伯宇和王启明这样的共产党员,以他们的智慧、勇气和牺牲,共同编织了一段段激动人心的历史篇章。他们的故事,是关于信仰、是关于斗争,更是关于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不惜一切代价的奋斗。 而段伯宇和王启明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幕。这一幕虽然不为太多人所知,但它却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它告诉我们,历史是由无数个小人物的选择和努力构成的。他们或许名不见经传,但他们的行动却以最真实的方式,影响着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