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宇文邕面貌复原陕西发布最新帝陵考古成果

金台资讯 2024-03-28 11:49:55

人民网西安3月28日电(记者李志强)3月28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墓和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墓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记者从新闻发布会获悉,通过考古实证,目前可以确定北周帝陵的分布范围,北周武帝的死因也从医学角度有了一些发现和判断。

北周帝陵应分布于咸阳洪渎原

北周是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王朝之一,奠定了隋唐大一统的基础。北朝后期,宇文泰凭借家族和自身的影响力,成为关中鲜卑集团的主持者,建立西魏北周政权。尤其是北周宇文氏政权为全国大一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隋唐王朝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北周定都长安,历五帝,共二十四年。

199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咸阳陈马村意外发现了一座北周高等级墓葬,根据出土墓志、金玺等重要文物,其墓主应为北周第三位皇帝——武帝宇文邕及其武德皇后阿史那氏,该墓即北周孝陵。2022年,基本建设考古过程中,又在咸阳北贺村发现了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陵墓,出土墓志显示该墓应为北周静陵。两陵墓相距约7.8千米。

北周孝陵未发现封土、陵寝建筑等设施。墓葬被多次盗掘,甬道出土武帝墓志;武帝棺椁出土金套管、玉珠、石灰枕、铁棺环等,武德皇后棺椁出土金花瓣、珍珠、微型坐佛等金步摇残件;后龛发现木箱朽痕,出土鎏金铜剪刀、鎏金铜镊子、鎏金铜耳勺等。武德皇后金玺和墓志为公安机关收缴,原应分别位于甬道、墓室。

北周静陵在墓室西北部填土内清理出大量料珠、玉块残块,东北部出土鎏金铜剑首,推测原有佩剑、玉组佩随葬。在墓室北部填土内有木屑、人骨,判断葬具为木棺,横置在北壁下。墓葬内出土随葬器物以各类陶俑为主,墓志置于墓室入口东侧。

根据文献记载,北周共有6座帝陵,分别是文帝成陵、孝闵帝静陵、明帝昭陵、武帝孝陵、宣帝定陵和静帝恭陵,除文帝成陵外,其余5座帝陵的位置文献并无记载。目前结合宇文泰诸子墓葬的分布情况,从宇文觉静陵到宇文邕孝陵之间的区域是咸阳洪渎原北周墓葬的集中分布区,考古专家推测北周其余3座帝陵应该沿洪渎原的边沿分布。

宇文邕或死于长期服食丹药

公元578年,年仅36岁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突发恶疾、英年早逝,其死因一直备受关注。考古发掘后,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宇文邕遗骸样本中33种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团队发现,其体内砷(As)、硼(B)、锑(Sb)的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古代平民和贵族的平均水平。“人骨不同部位的代谢速率不同,由于样本都采自武帝遗骨的股骨部位,说明这些元素是在长期饮食中累积在骨骼中的。”团队专家介绍。

在宇文邕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用道家丹药是社会上层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分析显示,宇文邕样本与隋唐时期贵族郭嗣本的体内元素组成最为接近。根据文献记载,郭嗣本有长期服食丹药的生活习惯,甚至接受过皇帝的御赐丹药。宇文邕经历了与郭嗣本相似的元素积累,其遗骨中砷(As)、硼(B)、锑(Sb)元素显著偏高,可能是由于他服食了以雄黄(As)、礬石(As)、硼砂(B)、辉锑矿石(Sb)为主要成份的丹药。

据史料记载,公元575年至578年四年间,宇文邕数次发病,生病时“疠气内蒸,身疮外发(身体内部的病症不断积累,在皮肤表面爆发出来”“身生癞疮,恶疾而死(由于身体上长疮,生重病而死)”,反映出其病痛以皮肤病为代表特征。在研究团队看来,这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现。

团队专家介绍,宇文邕英年早逝的原因可能是长期服食丹药导致砷中毒,引发系统性疾病。

在本次研究中,团队还以颅骨CT扫描技术对宇文邕进行了初步面貌复原。通过分析控制头发、皮肤和瞳孔色素相关的基因位点后,认为“武帝宇文邕是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东北亚、东亚人长相。”

另外,研究团队发现,根据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证明,生于蒙古草原的阿史那皇后,在定居北周都城长安后,仍然保持了以畜牧产品为主的饮食生活方式。同时,根据DNA分析,推测突厥阿史那部可能起源于欧亚大陆东北亚,即今天的中国东北到俄罗斯贝加尔湖区域。

0 阅读:96
金台资讯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