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意生长”的程璧:带着她的诗与歌,在春天吟唱

钱江晚报 2024-03-28 13:28:07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张瑾华

一个肆意生长的山东姑娘,北大才女,著名音乐人,民谣歌手,写了一本关于自己的的书,书名《肆意生长》。她叫程璧。

鲍勃·迪伦唱到:“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男子汉。”这本书里,换成女人也一样。对于任何一颗不甘于平庸的心灵,不断跋涉,岁月定不负,上下求索的青春。

《肆意生长》是知名音乐人程璧的首部人生随笔集。灵魂歌者、北大硕士程璧,给我们展示了她在文字上的才华。从故乡滨州小镇、到负笈北大、再到旅居东京,程璧用充满诗意的笔,回忆往昔时光里玉米地上的奔跑、聚光灯前的迷失、一次次隐忍中破土而出的坚持,以及一路走来良师益友的相携。从童年到为人妻母,从故乡到异乡,从校园到职场,程璧回溯成长中的拔节刹那,有幸运有痛楚有星光有惆怅,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故事和人生感喟。令西川落泪、让北岛倾听、与原研哉工作、和谷川俊太郎包饺子……这位北大文艺才女、审美系独立音乐女神,如何从爱与美中成长、如何勇敢逐梦、如何歌唱诗与生活?

郭小寒的《沙沙生长:中国当代民谣走唱录》一书这样写道:中国当代民谣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老狼、朴树为代表的校园民谣,二是以野孩子、周云蓬为代表的城市民谣,三是以马頔、程璧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民谣。

程璧,就是把生活的诗意与美写进民谣里的那个歌者,中国民谣界的代表人物。

从大学校园出发,她是这样踏上独立音乐之路的——

“2014年,当我背着行囊,从东京飞回北京,那一刻我告诉自己,不管未来会怎样,我都准备好了。首先我准备好了一笔钱。这个是基本的生命线,包括我在北京的生活费以及录制专辑的所有经费。在日本工作这两年,每个月都存下了积蓄,不知不觉这笔钱可以够我做点事情了。

“我做音乐确实没有跟父母要过一分钱。拿着他们好不容易积攒的那点钱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试错,我不敢,也不想。自从我开始在东京上班,就没有再花过他们的钱。再往前倒数,自从我开始到北大读硕士,拿着一等奖学金,住着学校宿舍,吃着学校食堂,生活开销很少,就基本不再需要家里的经济支持了。

“毕业后在东京工作那两年,我每个月的工资是二十多万日元。相当于一个月的收入是人民币两万块的样子。这对一个刚刚步入职场的文科生来说,已经很高了。记得当时我在北京面试的一家大型国有出版社,毕业生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五千块。好处是这样的体制内单位可以给北京户口,可能这对于我这样的外地人来说是个诱人的选项。没有户口,在北京做很多事情都很麻烦,包括以后孩子上学。但这对当时只想去外面看看的我来说,没有太大吸引力。”

她说得平平淡淡,但这条路其实是难走的。

程璧说自己得益于现代电脑技术在音乐领域的普及,使得录制专辑的成本大大降低。以前的话,录制一张专辑是普通人不敢想象也无力负担的成本。光那些大型的录音设备,估计就要一百万人民币吧。所以以前都是唱片公司来负责做歌,拿着投资人的钱,包装艺人。到了今天,只要有一支话筒,一台电脑,一把吉他,就可以录歌、混音、制作母带。门槛降低了,所以独立音乐人可以存在。可以自发录歌,可以不受唱片公司的束缚,自由度高了很多。”

她确实是遇上了一个独立音乐人的好时代。

在杭州单向空间的新书分享会现场。

在这个最美的季节,“抱璧归来”的程璧一路南下,来到了杭州。她在良渚大屋顶做了一场民谣演唱会,又在单向空间做了一场新书分享会。她说自己在杭州这几天是“肉眼可见的开心”,和在杭州的一群多年朋友重逢上了,其中就有同样是资深文艺女青年的老友桑格格。

新书的分享活动虽然是在周一的晚上,依然来了很多喜欢程璧的听友和读者。程璧梳着辫子,着装是优雅的淑女范儿,有一种古典的“大家闺秀”气质,看不出她已经是一个三岁娃娃的母亲。

一晚上的活动之后,你会发现她是淡定自信的,目光温柔而又坚定。

生于80年代后期的程璧,从小想做一个野蛮生长的姑娘。这一路走来,她听从内心的声音:“我要属于我的那一份可能“。疫情三年,她深居简出,又做了母亲,这个春天,某种意义上是她重归民谣舞台之年,以一本自传体《肆意生长》回归,是这位北大才女的姿态。

翻开这本书,我们了解了程璧的童年。她儿时一直生活在山东乡村,她有一个文艺气质浓厚,会教她《诗经》的奶奶,“一切稀松平常的事,都被她蒙上了一层温柔的文艺滤镜“。有一个同样文艺敏感的父亲。有一个操劳的忙里忙外的母亲。

“肆意”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又有多少人,特别是在乡村长大的女孩子,遇上了从童年至而立之年一路“肆意生长”的命运?

她一路肆意生长,成为学霸,考上了山东大学,研究生又考上了北大,从北大日语系毕业后,去了日本工作和生活。一个普普通通的山东女孩,一把吉他,一支笔——从小镇到东京,从台前到幕后,出道10周年,10张专辑,音乐作品全网播放突破10亿次——独立音乐人程璧,她是懂文字的歌者,也是写旋律的诗人。

回顾这些年,程璧说,她确实是有点肆意生长,有点无知无畏。

作为一名80后女性,程璧也思考过性别问题。偶尔会想,人的一生,女人的一生,应怎样度过才是正解?是否结婚、是否生子,不婚或婚后又应该过怎样的生活。

她承认,敏感是天赋,却也是最折磨人的东西。

对于那些不理解她为什么总是歌唱美好的人,她说,为什么一个女孩向往美好,就要问是为了隐藏什么,失控什么?她反问:心存美好,不应该是天性吗?同时她也说,我把温柔都写进了歌。言外之意是,生活中,她可能并不是这样。她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女儿也是。她是一个遇上困难坎坷自己去解决掉问题的人。

当了母亲后,她说,“文艺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没治好。我反而更加热爱艺术和美。”

她喜欢的诗人有很多,谷川俊太郎。艾米莉-迪金森。金子美铃。还有国内的诗人张枣,张定浩,西川等等,她将他们的诗谱成了歌。

“我始终觉得,诗人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一种存在。他们思索人生,但比起哲学家的思索,少了些严密和干枯,多了些情感和生动。他们有那么多人类的缺憾,种种的不完美,却又那么可爱。他们会说出那些让人一读就不会再忘记的句子,落成了诗篇,就成了永远。诗给了我音乐的灵感,我就唱了。诗那么好,让我想唱。”她说。

当有人问她为什么不自己写诗,再把自己的诗写成歌时,她说,那些诗那么美,比我自己写的更好,我为什么非要自己写呢?

她自己其实也写诗写歌,诗遇上歌这件事,在她童年时就埋下了种子,这颗种子,后来就发芽成了她的《晴日共剪窗》。

《晴日共剪窗》,非常质朴,非常简素,却能打动人心。

“我是从美学、文学走入了音乐,我是音乐领域的闯入者。在我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我是学院派一路过来的,一路‘卷’到了北大硕士。而对于音乐,我是完完全全的零起点、野路子,25岁才开始摸到第一个吉他和弦。学院派的读书经历让我很系统的梳理了自己的美学认知,而非学院派的音乐背景是我的短板也是长处。因为它让我没有框架。不受束缚的创作,自由自在。歌唱这件事,是人类的本能。“程璧说。

离开春日诗意处处的杭州,下一站是南方的深圳。她发了条朋友圈:“在杭州良渚会友、喝咖啡、逛店……处处都是生活与美的召唤”。

以下,是潮新闻记者与程璧的对话——

[我也从来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潮新闻:《肆意生长》是你自己取的书名吗?是形容自己走过的这些年的一种人生状态,还是你希望的一种人生状态?不得不说,“肆意生长“对很多女性来说,依然是一种渴望拥有但其实很难抵达的状态?

程璧:是来自书里的一篇,我写“温柔和肆意并不是矛盾的。我也从来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我想成为温柔而肆意,这样多层次质感的女性”。

潮新闻:《肆意生长》可以说也是成长的一种书写,在故乡的部分,你写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故乡和童年,写到奶奶对自己的影响,《晴日共剪窗》灵感也是来源于祖孙俩的相处,童年的你无忧无虑,得到了自然和传统文化的双重滋养,家庭的宠爱,后来的成长是否得益于这样一个幸运的童年,似乎你和在山东乡村长大的很多80后一代女孩不一样,你完全没有经历过重男轻女的环境?

程璧:我家里有两个哥哥,但我的父亲说,他养了两个傻儿子。而在我刚一出生,他就逢人便说,看我闺女,长大了可是要上清华北大的。可以说,得到了父亲的极度偏爱。捧在手里怕化了那种。小时候冬天家里买一麻袋苹果,只给我一个人吃。哥哥们都吃不到,他们也不会跟我抢。他们也都特别照顾我。

潮新闻:对一个女孩来说,父亲的角色很重要,你写自己的父亲是一个特别爱自己女儿的父亲,又是有文艺特质的敏感的人,但同时又写到:父亲是一辈子没怎么进过厨房的人,所以看起来,中国传统农村家庭的模式在你父母的家庭也是存在的,那么你从小是否体会到中国乡村社会里父权制压迫的那些东西呢?作为现代女性,你现在对自己的传统母亲又是怎么看的呢,母亲的人生剧本会影响到你的人生选择吗?

程璧:我没有感受到。父亲是典型的山东男人,受到传统影响,按照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他努力赚钱养家,而母亲负责打理好家中一切。我觉得也是一种平衡。

对于母亲的生活,首先她没得选,没有接受过教育,只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这些家务为中心吧。我很欣赏一点就是她的朴素。从不会在物质上浪费。也不攀比、虚荣。她是经历过大饥荒的人。现在条件好了,她仍然说,粗茶淡饭最可口。

潮新闻:好像你一路人都能遇上“贵人相助“,比如说旅日诗人田原,后来又遇上日本设计师原研哉,他们都对你后来的人生产生了影响,作为一名新人,你是如何跟这些名人打交道的?是一种平等交流,还是更多以学生的心态?

程璧:首先他们都是非常平等交流的人。不会摆架子,对青年人多是鼓励。我觉得任何一个行业真正有才华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这样的。虚张声势的都是纸老虎。

潮新闻:回头去看,你对“小镇做题家”这个说法是什么看法?

程璧:挺好玩的。是毫无背景但努力上进的年轻人的自嘲。

潮新闻:看到书封面上的照片,那么天真单纯的小女生模样,我马上想到一个“小红帽”的形象,我想问的是,你在离开故乡独自闯荡,“肆意生长”的这些年,遇到的人都给了你善意吗,如果遇到恶意,你是怎么去对付的?

程璧:恶意之人,必有因果。不需要我来做什么,生活会回馈给他恶意。

潮新闻:我在读这本书中也有一点疑问:很少会从你的书中读到痛苦、伤感、失落、坎坷这些东西,《肆意生长》是清新而阳光,温柔有爱,浅唱低吟,是歌也是你的诗,是刻意去写生活是最美好的那些事物,以至于显得有一种“丝滑“感?读者会不会有感叹:哇,这个姑娘太幸运了,似乎一路走来顺风顺水,遇到的都是好的人和事,种种好的机缘,是这样吗?或者说,和你的歌的风格一样,你更愿意写,选择写那些美好的事物,就像清少纳言的《枕草子》那样,更喜欢表达美?这本书写作中,是否过滤掉了一些艰辛和险境?

程璧:觉得幸运是还不够了解我。不了解我童年所经历的乡村最底层的匮乏的物质环境,不了解我一路读书被“卷”在理科班接近抑郁的高中,不了解只身一人闯东京的孤独和冒险,那些冷眼和嘲笑。我不传播负能量的东西,也不想以此博眼球。我的奶奶在物质贫乏且挫折的一生里保持优雅,保持诗情。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一直不强调“励志”。我这一路都是在努力接近自己,接近美。而且我也确实得到了很多生活与美的馈赠。我很知足。

潮新闻:怎么才有做一个有余裕的人呢?书中提到《寺山修司少女诗集》,一个女性不可能一直当少女,你会有年纪敏感吗?

程璧:男人可以心里永远住着少年。女人也是。

[诗与歌都藏在日常中]

潮新闻:你是什么时候认为自己是有天赋的?你承认,“敏感是天赋,却也是最折磨人的东西“,你是否把这种折磨都化为歌了呢?

程璧:从发现自己写歌不怎么费力开始吧。敏感会让人放大很多情绪,特别是悲伤的情绪。而这种深刻的体验又是给艺术家创作的助力。我就是通过写歌消解了很多负面情绪。

潮新闻:你很喜欢“日常”这个词,你能感受到的“诗意”是否也紧密地与日常联系在一起?《晴日共剪窗》就是一首关于故乡日常生活的诗吗?是否是你的民谣中特别重要的,带有个人印记的一首?

程璧:诗歌就藏在日常中。一个好的诗人,一定是有生活的人。《晴日共剪窗》是我童年和奶奶在故乡小院儿里的美好生活回忆。是我一切关于爱和美的启蒙的开始。

潮新闻:你们当年的北大吉他社开民谣班,我看到你的书里写到了杜凯与刘恋,现在他们因为“乐夏”而火了,还有写到了莫西子诗,你觉得做独立音乐的音乐人能火,是否主要靠才华?

程璧:当然作品是核心。好的歌就是会自然传播的。

潮新闻:你的书有种淡淡的日本文学的审美和味道,开始写作后,日本文学是否对你直接产生了写作上的影响,是否有主动的借鉴?

程璧:我在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就是日本文化,也会因此读一些日本文学。尤其是美学方向,我特别感兴趣。我的北大研究室导师滕军,她的研究方向就是日本的花道、茶道等艺术方向。

潮新闻:在日本居住了几年的经历对你个人有重大意义吗?日本文化似乎符合你的审美趣味,也有人提到你的粉丝群是“日系审美”的年轻群体,对你的民谣创作有影响吗?

程璧:有,让我在非母语环境,更加认清了自己的内心。人是需要站在对岸来观望自己的。日本花道、茶道的核心是来自中国禅宗艺术思想。我非常偏爱禅宗艺术。枯淡、极简、日常,这些都是。我的歌也不追求复杂。是受到这些影响。

潮新闻:你的音乐创作是“诗遇上歌”,你给触动过自己灵魂的诗歌谱曲,再用自己对诗的理解唱出来,关于《春的临终》,谷川俊太郎先生能理解你的诗和歌的融合吗?

程璧:他说自己不懂音乐。不过他很爱吃我包的中国饺子。

潮新闻:原研哉先生通过你的歌,看到了“如今的中国年轻女性”,你觉得自己是否代表了一种“你像鸟儿,飞往你的山”的年轻女性?

程璧:我觉得自己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潮新闻:你为金子美玲的诗谱曲,她的美和悲都因为她是超前于她的时代的女性,她只活了27岁,身世令人感伤,你从她的诗中看到的是怎样一个灵魂?你说三十岁才注意到自己的女性身份,30-35岁是自己的女性性别启蒙期,为什么会这么晚,你现在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吗,还是依然认为无须在意性别?

程璧:不屈从于命运的灵魂。明亮,动人。我比较晚熟,也许是家人从小把我当男孩一样对待。常常告诉我“男儿有志在四方”。我一路读书,追寻自己,并没有在乎过性别。

独立音乐人,民谣歌手。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语系。2014年推出专辑《诗遇上歌》,获评华语金曲奖年度最佳国语女新人。音乐作品全网播放次数突破10亿。

0 阅读:6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