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3年,我军一架轰炸机演习时被战斗机撞去尾翼,飞行员立即找机场迫降。谁料第一

1983年,我军一架轰炸机演习时被战斗机撞去尾翼,飞行员立即找机场迫降。谁料第一个机场大雾重重;第二个停满客机;好不容易找到第三个,当飞机迫降到离地面只剩十几米高度时,驾驶杆拉不动,飞机机头抬不起来了!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经济正逐渐开放,社会在快速变革中前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防和军事训练也随着时代的脚步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孙鄂军,一位飞行经验丰富的空军中队长,在一个寒冷的秋日里,驾驶着轰-6轰炸机,与机上的五位年轻机组人员,踏上了一次常规的对抗演习任务。 这次任务,原本应是常规中的常规,无论对于孙鄂军还是对那些年轻的机组人员而言。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在平凡中制造意外。 就在他们进入预定的演习空域,准备接受模拟攻击时,一声巨响打破了平静,一架歼-6战斗机因操作失误撞上了轰-6的尾翼,这一撞,直接改写了他们所有人的命运。 机上的情况瞬间陷入了混乱,伴随着轰鸣声和震动,孙鄂军和机组人员迅速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 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刻,孙鄂军和副驾驶上官伟宏展现了过人的冷静和判断,他们试图稳住了失控的飞机,却发现飞机不仅摇摆不定,而且通讯设备全毁,导航系统失灵,真是雪上加霜。 在那个紧张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孙鄂军和他的机组人员面对的是一连串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 他们驾驶的轰-6轰炸机,已经因为一场意外的碰撞而严重受损,每一次选择和决策都关乎生死。 首个目标机场的大雾如同一堵看不见的墙,将他们与安全降落的希望隔断。 孙鄂军第一次尝试通过浓雾寻找跑道时,发现能见度极低,几乎等于零。飞机飞得越低,雾气就越显浓厚,前方的视线被完全遮蔽,什么也看不见。 机组人员紧张地握着各自的岗位,只能依靠孙鄂军的经验和直觉进行盲降。但是,风险实在太大,孙鄂军意识到,在这样的条件下继续尝试降落,无异于赌上所有人的性命。 放弃第一个机场后,他们不得不调转方向,寻找第二个备选机场。 当他们飞抵第二个机场上空时,眼前的景象让人心沉。原本期待的跑道并没有迎接他们的准备,反而是一架架停满的客机,密密麻麻地占据了所有可用的空间。 在空中俯瞰下去,那些客机就像地面上的巨大障碍物,使得他们根本找不到一条可供降落的清晰路径。孙鄂军在无线电中试图寻求指引,但受损的通讯设备只回以沉默。 机上的气氛越来越沉重。油料的指示针不断下降,时间就像敌人一样,每一秒都在消耗着他们最后的希望。 就在所有人都感到绝望之际,孙鄂军突然发现了第三个机场的存在。这个机场位于他们的东南方向,虽然距离稍远,但至少在视觉上,没有大雾和客机的双重阻碍。 全机组人员的心再次被点燃了希望的火花。孙鄂军调整航向,飞机开始向那个新的目标进发。 随着他们接近目标,能见度变得越来越好,天空中没有大雾的遮挡,地面的机场跑道也逐渐清晰。所有人都暗自祈祷,希望这一次能够顺利降落。 然而,就在飞机准备降落的最后关头,一个预料之外的情况发生了。 驾驶杆突然变得异常沉重,无论孙鄂军和上官伟宏如何用力,都无法将其拉起。飞机的机头始终指向地面,速度越来越快,地面越来越近。 机舱内,可以清楚地听到风声和机体因高速而产生的嘶吼声,这声音在紧张的氛围中显得格外刺耳。 孙鄂军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是最后的挑战。如果驾驶杆无法拉起,那么飞机触地时,几乎必然会发生爆炸,机上所有人的生命都将无法保全。 他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力量集中在双手上,再次向上官伟宏下达了指令:“拉!拉!我们必须拉起来!” 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刻,机组人员的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默契。每个人都在为飞机能够安全着陆而努力。 终于,在距离地面仅剩下最后几十米的高度时,孙鄂军和上官伟宏凭借着超乎寻常的力量和意志,使得机头缓缓抬起。 飞机的降落速度虽快,但机头的抬起为他们赢得了宝贵的缓冲机会。 就这样,在所有的不利因素中,孙鄂军和他的机组人员,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技能,将这架严重受损的轰-6轰炸机安全地降落在了第三个机场的保险道上。 当飞机最终停稳时,机舱内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迫降,更是对生命意志的胜利,是对团队协作精神的最佳证明。

评论列表

会飞的骆驼
会飞的骆驼 29
2024-03-29 20:49
英雄飞行员。
周董
周董 9
2024-03-29 22:59
简直就是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