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国女翻译刘禄曾在美访问期间,到餐厅用餐。一美国男子紧盯着她。看了一会后,快步上前,一把抓住了刘禄的手......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 这件事的背后是一件感人有趣的故事,见证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不懈追求,展现了他们以智慧和人性化方式处理战俘、化干戈为玉帛的高尚情操。 正是凭借着这种睿智与仁爱,刘禄曾才能在对峙的战场上赢得俘虏们的信任与好感。 1979年刘禄曾来到纽约曼哈顿的白罗克博物馆参观。巧合的是,那天正是博物馆每月一次的工作人员聚餐日。 就这样,她们一行人来到了一家美式餐厅就坐,法国籍的主厨得知有中国客人加入后,专门为她准备了一份扬州炒饭以示欢迎。 席间,许多馆员频频向那位中国女士举杯致意,畅叙中美重新邦交的喜悦。 正当欢声笑语之际,一男子走出目光在人群中一扫,突然停留在刘禄曾身上。 他仔细打量着,似乎有些不可置信,随即快步走了过去,紧紧握住她的手,用略带哽咽的英语询问她是否记得自己。 刘禄曾在朝鲜战争时期担任过志愿军翻译,而这名男子则是当年被她教育过的战俘之一。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 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同美国侵略者殊死搏斗,然而我军大多不懂外语,无法与俘虏沟通,同时缺乏识别人才。 刘禄曾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自愿参军,凭借出众的英语能力被编入第九兵团政治部敌工部,奔赴朝鲜前线。 在朝鲜中部的一处战俘营,刘禄曾开始了她的译员生涯。 她阅读美军文件资料,审讯俘虏,了解敌情,并对俘虏进行教育感化。她秉持人道主义精神,以亲善友好的态度待之,旨在让他们认清这场战争的真相。 有一名叫詹姆斯·柏特纳的美军俘虏给刘禄曾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来自佛罗里达的年轻人,原是一家餐馆的洗碗工,只因贪图旅游而偷车被捕,最终被骗入伍去朝鲜。 柏特纳上战场一枪未放就栽了跟头,被俘后一度对基督教的信仰产生了动摇。 刘禄曾耐心开导他,告诉他别再受骗上当。柏特纳逐渐改变了对志愿军的敌视态度,在俘虏营里为他人做过启蒙教育。 战后,刘禄曾回国任职,后被派往美国出访时,在曼哈顿一家餐馆与柏特纳重逢。 26年过去了,当年的俘虏如今已是这家餐馆的老板,幸运的再次相遇让两人感慨万千。柏特纳难掩激动之情,亲口称赞中国人民是真正的和平爱好者、朋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