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会将“傻大黑粗”的粗放型工业放在交界地带。沪苏浙交界处,当地老百姓以往常常吐槽:“你说什么地方最难管?一定是交界的地方,俗称的‘三不管’地带。”
上海市金泽水库水源地与浙江省嘉善县太浦河(长白荡)饮用水水源地毗邻,取水口分布于太浦河两岸,由于两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两地分别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各自划分的,存在保护区不协调、边界衔接不顺等问题。
这几年,两省一市先后联合出台多项制度创新文件,在太浦河上海、浙江边界地区同步划定既各自独立又无缝衔接的保护区范围。“之前水源地的水质有时会出现污染物超标的问题,这几年执行下来,问题减少了或者消失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生态规建部副部长李程说。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成立以来,形成了多项制度创新成果。3月28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2024年一季度发布会举行。
会上集中发布示范区生态环境共治联保领域探索形成的4项制度。除了“跨界饮用水水源地共同决策、联合保护和一体管控机制”,“跨域统一生态环境准入制度”“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统一量化评估机制”“重点跨界水体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及生态共建机制”等也是在此次会议上发布的实践成果。
2023年,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从2019年的75%上升到96.2%,AQI优良率从78.4%上升到84.1%,“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重点跨界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前达到或优于2025年目标。数据的背后,是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在发挥作用。
《示范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包括鼓励事项、引导事项、禁止事项三部分共30条。哪些行业可以进入,哪些行业不能进入,《清单》发布后,两省一市按照共同的标准执行,不会再因各地产业政策的差异出现审批不统一的问题。同时,环评管理效能不断提升,符合条件的项目环评编制时间平均缩短65%,编制费用平均减少55%,审批时限减少72%。
之前的环境质量评估,关注重点在水、大气、土地等环境质量,生态上的内容,尤其是针对生态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较少。《示范区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解决了两区一县评估要素单一、评估指标不统一的问题。并以此为标准,对2011—2020年示范区“一河三湖”生态环境状况统一开展了全域式、摸底式、回顾式调查评估。
“跨域无感”的便利体验在沪苏交界处的元荡慢性桥上成为日常。以往出于水域管理需要,元荡根据省界线用毛竹和网片分割开来,网障纵贯南北。河湖边上的绿道和蓝道,按照沪苏各自规定,宽度不同、各成体系。元荡的重新“一体化”靠的是机制创新:在水中,双方共同聘请一家保洁公司打捞水葫芦,权责分明;在水上,示范区执委会牵头召集各相关方召开协调会,确立一整套跨区域共同审批的制度方案,统一标准。
本次发布会介绍的4项制度创新成果,是示范区建设四年多来针对跨区域共保联治普遍性问题、重难点问题所进行的有效探索和经验总结,已经具备较好的实施成效,可为全国其他重点地区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提升绿色创新能级提供可借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