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工作者还原1400多年前北周武帝面貌

新华社 2024-03-28 22:19:27

新华社西安3月28日电 题:中国科技工作者还原1400多年前北周武帝面貌

新华社记者杨一苗、闫馨禾、孙丽萍

1400多年前英年早逝的帝王长什么样?近日,中国科技工作者与考古工作者通过微量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古基因组学分析等技术,对北周武帝宇文邕墓出土的人骨进行研究,不仅复原了这位古代帝王的面貌,也解开了他36岁早逝之谜。

3月28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在西安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北周高等级墓葬考古和科研系列成果。

199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陈马村意外发现了一座北周高等级墓葬。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介绍,这座北周墓葬中出土墓志、金玺等重要文物,表明其墓主为北周第三位皇帝——武帝宇文邕及其武德皇后阿史那氏,该墓即文献记载的北周孝陵。

“这座陵墓曾被多次盗掘,但仍出土了墓志以及大量金器、铜器、玉器、陶俑等。特别是武帝棺椁出土的金套管、玉珠,武德皇后棺椁出土的金花瓣、珍珠、微型坐佛等金步摇残件尤为精美。”张建林说。

两年前,在配合基本建设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在距孝陵7.8公里的地方又发现了一座北周时期的陵墓。出土墓志显示,其墓主为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该墓应为北周静陵。

主持这一考古项目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赵占锐介绍,该陵墓也曾遭盗扰,但仍在墓室西北部填土内清理出大量料珠、玉块残块,东北部出土鎏金铜剑首,推测原有佩剑、玉组佩随葬,墓葬内还出土墓志及陶俑等随葬器物。

北周定都长安,历五帝,共24年。张建林说,作为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王朝之一,北周奠定了隋唐大一统的基础。特别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实行军政改革,统一中国北方,促进民族融合,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史书记载,宇文邕统一中国北方后,雄心勃勃准备“平突厥、定江南”,可惜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公元578年,36岁的北周武帝突发恶疾去世,其死因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

2015年,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开始对宇文邕墓出土人骨进行科学分析,最终对相关历史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介绍,通过对武帝遗骸样本中33种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后,研究团队发现,其体内砷、硼、锑的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古代平民和贵族的平均水平。

“人骨不同部位的代谢速率不同,由于样本都采自武帝遗骨的股骨部位,说明这些元素是在长期饮食中累积在骨骼中的。” 文少卿说。

据介绍,武帝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用道家丹药以求滋补长生是社会上层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而由雄黄、礬石、硼砂、辉锑矿石等多种矿物高温烧制提炼而成的丹药中,含有大量砷、硼、锑等微量元素。

在武帝的股骨上,研究团队发现了一块黑色色素沉着区域,文少卿说,这可能是砷中毒后,局部皮肤病变引起的骨髓坏死所导致的。

据史料记载,公元575年至578年期间,武帝数次发病,生病时“疠气内蒸,身疮外发”“身生癞疮,恶疾而死”,反映出其疾病以皮肤病为代表特征。

在研究团队看来,这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现。此外,通过古基因组分析,北周宇文家族存在心血管类,特别是中风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此外,研究团队通过对武帝基因组进行分析,从遗传学角度揭示了鲜卑族武帝及其家族的族源。团队发现,北周武帝血统大部分源于古代黑龙江流域的东北亚人群,少部分来源于古代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

文少卿说,研究中还发现不同地理区域的鲜卑人内部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可能是鲜卑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周边人群长期通婚融合的结果。这为南北朝时期贵族之间“胡汉融合”、中古时期通过民族融合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找到了直接证据。

科研人员还将考古发现的北周武帝墓葬内的多块人头骨残块进行修复,并以颅骨CT扫描技术对武帝进行了初步面貌复原。通过分析控制头发、皮肤和瞳孔色素相关的基因位点后,认为武帝是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东北亚、东亚人长相。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种建荣说,本次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确认北周帝陵位置及其丧葬制度、生活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线索和资料。而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是传统考古与科技分析跨学科深度融合的一次尝试。

1 阅读:685
新华社

新华社

新闻信息资源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