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解说娄一晨:先要扩大中国球迷基数,体育消费人口暂不支撑商业逻辑(上)

上观新闻 2024-03-29 06:11:37

在国足踢完两场对阵新加坡队的2026美加墨世预赛亚洲区小组赛后,中国足球重回中超联赛节奏。2024赛季,中超联赛媒体版权花落中国移动咪咕,作为旗下“天团解说”的签约成员,沪上体育名嘴娄一晨将和老搭档刘越再度联袂,为全国球迷带来精彩解说。

从体奥动力的5年80亿出道巅峰,到腾讯体育的3年2.4亿跌入低谷,再到国企咪咕的5年7.5亿回归常态——作为中国体育最有市场价值的中超联赛,眼下的媒体版权价格到底是太贵还是太便宜?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到底在哪里?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会否取代体育从业者的岗位?

1993年3月,娄一晨在上海电视台开启体育媒体人职业生涯,迄今31年的体育解说从业经历,让他始终见证传统媒体的辉煌、参与视频新媒体的探索。这位中国体育传媒行业的亲历者、中国付费观赛模式和体育产业的见证者,有话要说。

做大基数,发展女性消费群体

记者:咪咕体育已经宣布和中超合作新一个五年,您将在这个平台给观众带来专业解说。在离开五星体育后,您先后加入了视频新媒体的平台,能不能介绍下现在的工作状态?

娄一晨:这是我时隔三年重新解说中超联赛。其实,我在咪咕担任解说也有三年左右时间了,但以英超、欧冠等国际足球赛事为主。过去三年,中超版权是在腾讯,所以这三年没解说中超,今年咪咕成为全网唯一全场次转播中超赛事的新媒体平台,我也就重新回来了。其实,作为体育传媒的从业者,我从未离开过。包括在平时,我也在百视通解说NFL(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MLB(美国职棒大联盟)等比赛。

记者:从体奥动力的5年80亿,到腾讯的3年2.4亿,再到外界传的咪咕体育5年7.5亿——您觉得中超媒体版权的理性估值空间是多少?

娄一晨:现在中国足球处于低谷,目前中超联赛的价值和价格,可能也处于相对低谷。最初,体奥动力5年80亿的价格,肯定是不理性最终也不可持续。这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巅峰——未来30年甚至50年,中超联赛版权可能都卖不出这样的天价;之后腾讯的3年2.4亿,平均一年8000万元,由于受到疫情影响等,可能运营也不乐观乃至没有续约。当然,从推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付费观赛模式养成的角度,入局者更多是扮演铺路石的角色,不能只算经济账,也要算长期的社会效益。

记者:从一个国家和地区足球联赛版权的角度,这首先还是一笔经济账……

娄一晨:这个没错。在商言商,英超版权在中国卖得最贵的时候,是苏宁体育时代的3年7.2亿美元,但英超版权在美国的价格是6年20亿美元。英超每个周末的比赛,在美国当地时间一般都在上午,绝对不是黄金时间段。这就说明在多年耕耘之后,英超赛事在美国市场上能够吸引到足够的观众。尤其是美国这样一个世界体育大国,本土赛事资源完全饱和、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英超联盟还能跨海而来分一杯羹,值得深思。

记者:说到底,是不是我们的体育人口不够,尤其是愿意付费观赛的人群数字太少了,或者说,花钱观看体育赛事的习惯、观念还没有形成?

娄一晨:同样属于文体产业,为啥观众愿意付钱观看连续剧?电视剧《狂飙》《繁花》都是收费模式,为啥那么多人愿意花钱看?其中愿意花钱追剧的女性有多少?应该占据大多数吧……那么,观看中超、英超的女性观众有多少,只是极少数吧?我都不知道10%有没有……更何况在日常生活中,女性的消费力更强。所以,中国付费观赛的瓶颈,如果能把人群年龄结构、人群性别结构搞清楚,答案就水落石出了。在未来,扩大球迷和用户基数,特别是吸引更多女性观众观赛,中国体育产业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底蕴不足,体育消费人口不足

记者:在您看来,是不是中国消费者的体育消费习惯还没完全形成,导致我们付费观赛模式的探索一路崎岖?

娄一晨:我觉得还是要客观看待,任何一个产业链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历史的沉淀。中国观众第一次在电视里观看国际大赛,可能要从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满打满算也只有40年的时间,对大多数人来说,体育赛事的收视习惯还在养成过程中,还没有完全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记者:前面我们说的是英超、中超,这属于职业体育,中国的参与群体不算太多;但在中国,观看世界杯、奥运会的人很多,特别是比赛进行的那两周,几乎每个人都是狂热的体育爱好者……

娄一晨:这和中国体育的发展路径有关。中国体育赛事的转播,当初最早、最重要的平台还是中央电视台,不管是奥运会、世界杯都要升国旗、奏国歌,都关乎国家荣誉、民族自豪,所以在大赛进行的时候,关注度确实很高。我们对国际大赛关注的角度,是成绩,是金牌;哪个项目能拿金牌,就有更高的关注度。你可以发现,每到奥运会的时候,你的朋友圈好友都是中国女排的球迷,但日常的中国女排超级联赛,几乎没有人关注。所以,我们为啥关注奥运会,肯定和金牌有关,更和金牌背后的国家荣誉、民族自豪有关。随着时间的积累,我们的大多数观众形成了对奥运会、世界杯“唯成绩论”的收视习惯。

消费习惯,需要时间长线培育

记者:奥运会推崇的是奥林匹克精神,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会重视成绩吧?

娄一晨: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以美国为例,美国观众当然也喜欢看本国的田径、游泳选手拿金牌,但他们更多还是选择项目本身的吸引力。美国拳击已经很久没拿到奥运会金牌了,但职业拳击的拳王争霸赛在美国都是付费观赛,像当年的泰森、霍利菲尔德,收视率很高;美国网球在小威之后的成绩也不算太好,但他们的评判标准是职业赛事体系,包括美网在内的四大满贯显然水平更高、更有关注度。所以,收视习惯和金牌有关,但也有很大的区别,这背后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记者:我们经常听到媒体宣传: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民众会产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这是体育行业的温饱线;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人们开始关注马拉松、足球等户外运动;随着人均GDP破万,类似滑雪、赛艇等资本驱动型运动会受到越来越多关注。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是否意味着付费观赛的人群会逐步扩大?

娄一晨:我个人认为,我们的体育消费人口暂时还无法支撑目前的体育商业逻辑,我们的体育产业其实还在起步阶段,不能脱离实际去炒概念。包括你说的这个体育产业和人均GDP的关系,基本都是欧美等西方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型,不能照搬照套,需要建立在体育成为人们真正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基础上。

比如,我们的孩子在高中毕业前,有多少时间参与课外的体育运动,父母对于体育的理解和支持如何?日本1979年的电视剧《排球女将》出现了校园内排球队和篮球队抢场地的情况,说明那个时代当地中学教育对体育的重视程度。除了消费水平,体育消费习惯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在英格兰有不少球迷哪怕出去打短工,但每个周末的球赛还是要花钱买套票去看的,毕竟是祖辈几代人的传承和信仰。(未完待续)

0 阅读:23
上观新闻

上观新闻

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站上海,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