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融融,位于崇明最东端的东滩自然保护区,又迎来春季鸟类环志期。记者了解到,今年东滩自然保护区的春季鸟类环志工作从3月25日开始,将持续至5月中旬。截至记者发稿,工作人员已为5只大滨鹬完成环志工作。
鸟类环志,是用来研究候鸟迁徙动态及规律的重要手段,是指将一个金属或塑料制成的环形标志戴在候鸟身上,上面刻有国名、单位、编码等信息,当同一只鸟被其他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捕获并环志时,便可了解该鸟类的迁徙方向、路线、时间等信息。
崇明开展鸟类环志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从2002年起,崇明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进行环志工作。截至目前,崇明东滩共环志鸻鹬类水鸟约60种,总数超过5万只,以大滨鹬、长趾滨鹬和黑腹滨鹬为最多。在4月1日“国际爱鸟日”来临之前,记者来到东滩自然保护区,了解“捕鸟”人和环志人的工作。
今春鸟类环志工作启动
开展鸟类环志,第一步是“捕鸟”——只有抓到鸟,才能在鸟脚上套金属或塑料环。在崇明,有一个“捕鸟”高手。
凌晨4点,崇明区陈家镇八滧村村民金伟国已经起床,洗漱、吃好早饭后,便在夜色中来到东滩保护区外围的生态巡护站,等着几位同伴一起进入东滩。“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鸟儿早起,我们也早起。”
春天的芦苇荡还是茫茫一片黄色,偶有几支嫩绿的芦芽从湿地中钻出。广袤的芦苇滩上,到处都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泥洞,螃蟹和蛸蜞在洞里忙碌地钻进钻出吐泡泡,发出“悉悉索索”的声音。老金穿好橡胶衣和套鞋,带上自己的“核心装备”——一个平平无奇的竹哨,进入芦苇荡深处,开始用竹哨模拟鸟叫。
老金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鸟哨”的传承人,他能将小小的竹哨吹出六十多种候鸟的叫声。他吹哨,是为了协助保护区科研人员进行环志工作,为跟踪候鸟的迁徙路径提供帮助。
老金带着去年新收的徒弟高前华,用铁铲翻起泥土,形成适合鸟儿活动的浅水塘,然后布置好硕大的鸟网,再将栩栩如生的候鸟模型固定在水中,设置好盖网机关后,两人便走到远处。只要有鸟儿飞来,老金辨清种类后,就以鸟哨模仿出对应的鸟鸣。鸟儿受到吸引,便在近处落地,投奔“同类”而来,然后老金拉动绳索,鸟网便将鸟儿捕获。
老金的这一手吹“鸟哨”绝活,全球范围内也鲜见。东滩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目前仍在用炮网、雾网等传统方式捕鸟后进行环志。荷兰等少数国家、地区也有采用“鸟哨”吸引候鸟的,但能模拟的鸟叫种类远不如老金多。
春季的大部分候鸟,身体还比较虚弱,到东滩主要是为了补充食物,随后继续北上找合适的栖息地繁殖。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吴巍告诉记者,为了把鸟儿受到的惊吓降到最低,他和其他工作人员每天清晨六点就要赶往环志站,然后和老金联系。“如果老金抓到了鸟,我们就要带着鸟笼过去,把鸟带回环志站进行测量、称重、环志、记录等工作,然后尽快放飞。”
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生态修复科工作人员高子靖告诉记者,预计进入4月后会迎来鸻鹬类候鸟过境的高峰期,届时每天可以完成数十只候鸟的环志工作。
爱鸟人士越来越多
崇明东滩保护区的环志方案是左胫套金属环、右胫套“上黑下白”塑料旗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由崇明东滩环志的鸟在整个亚太候鸟迁徙路线的沿线地区被观鸟爱好者、科研机构捕获并报告。仅2024年1月,东滩保护区就收到5种6只水鸟的目击回收记录,分别回收于中国广东省、海南省和菲律宾南部。
鸟类环志工作也是发现鸟类迁徙新路线的重要手段。2016年夏天,澳洲水鸟研究组给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发来一条旗标目击信息:印度研究人员在印度一处海滩上拍摄到了两只大滨鹬,其中一只佩戴有崇明东滩“上黑下白”的旗标,这是崇明东滩保护区环志的大滨鹬首次在印度西海岸被记录到,也许这就是一条新的鸟类迁徙路线。
吴巍告诉记者,除了环志和旗标,对于部分鸟类,他们还会为其佩戴GPS卫星追踪器。“环志、旗标的重量不到1克,对大部分候鸟来说不影响其飞行。而目前最轻的GPS装置也有4克到5克,让小型鸟类背着这种装置长途飞行,负担较重。因此我们只对体重合适的鸟佩戴定位装置,确保装置重量小于体重的3%,也就是说鸟的体重一般要在150克以上。”
定位装置装在哪?对鹤等大型鸟类而言,可以直接套在鸟脚上;对天鹅等脖子较长的鸟类,可以挂在脖子上;对大部分鸻鹬类鸟,则采用腿环式佩戴,就像是给鸟背上一个微型书包,“书包带”则套在了鸟脚上。
吴巍对记者坦言,鸟类环志工作存在诸多难点,上述“小型鸟类无法安装GPS装置”是其中之一。另外,被环志的鸟类相比于整个种群,数量还是太少,样本偏小导致无法根据环志鸟类的飞行路线统计整个种群的迁徙规律,大多时候只能判断大致路线和方向。“以大滨鹬为例,目前全球大约有30万只左右,但我们每年只能为四五百只鸟进行环志,全世界范围内可能一年环志数千只。考虑到环志鸟类的自然死亡、被再次捕获的概率等因素,这样的样本数量并不够。”另外,自然滩涂近二十年来被大量破坏,加上全球变暖,鸟类的栖息地、繁殖地越来越少,环志难度也就越来越大。
“不过,鸟类环志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再难也要做下去。”吴巍说。他告诉记者,今年已是他在东滩从事鸟类环志工作的第16年,偶尔能抓到自己几年前做过环志的鸟,就会有一种碰到老友的感觉。“2012年,我在澳洲考察时,捕获并环志了一只腿上有‘上黑下白’旗标的鸟——正是我自己此前在崇明东滩做过环志的鸟。那一瞬间,真的感觉特别欣慰。”
让吴巍更开心的是,随着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深入推进,爱鸟人士、护鸟人士越来越多。其实金伟国就是其中之一:青年时,他以捕鸟为生,吹哨是为了“骗”各种鸟类成为盘中餐;如今,他的吹哨神技让他成为东滩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管理员。
不少年轻人也加入到了鸟类环志工作中。在东滩,记者碰到了“00”后赵也茜,她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博士生,主攻鸟类生态学。2022年8月起,她就和东滩结下不解之缘,在东滩进行鸟类环志,之后每逢春秋二季,她都会在东滩待上一两个月。“这是个非常寂寞的工作,但我也乐在其中。我最爱勺嘴鹬!这种鸟体型很小,喙是勺子形的,很可爱。以前我只在资料片、图册上见过这种濒危物种,没想到在东滩还亲手给一只勺嘴鹬进行了环志,非常开心!”
生态岛“关键1%”指标稳定增长
近年来,崇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选择东滩作为“服务区”和“加油站”的候鸟也越来越多。
以大众熟悉的小天鹅为例,进入21世纪以来,因为人类活动、互花米草扩张等多种原因,崇明东滩的小天鹅数量连年下跌,个别年份甚至难得一见。2012年至2018年,崇明东滩保护区在各方支持下,系统性实施了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此后,东滩每年的小天鹅数量也从几十只增长到百来只、几百只,逐渐稳定在1000只以上。
到2022年冬季,东滩的小天鹅总数已超过2900只,不仅刷新了近20年来保护区内小天鹅数量的记录,更是直追20世纪80年代的高峰期数量。目前,东滩自然保护区内共有300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达到19种、国家二级达到59种。
如何精准描述候鸟数量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国际重要湿地标准,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就应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比如说全球有约1.5万只白头鹤,而在东滩保护区监测统计到超过150只,这一物种当年就可记入崇明的‘1%’。”高子靖介绍,“可以说,这项‘1%’已成为衡量东滩湿地在全球候鸟保护领域重要程度的关键指标。”
2012年,崇明东滩记录到罗纹鸭、白头鹤、黑尾塍鹬、白腰杓鹬、红颈滨鹬、环颈鸻、蒙古沙鸻7个物种的数量均已达到或超过全球种群数量的1%。“2023年,崇明东滩拥有的‘1%’总数已达12种。”吴巍说,白头鹤、黑嘴鸥、黑脸琵鹭、罗纹鸭、斑嘴鸭、大杓鹬、黑尾塍鹬、普通燕鸥、翘鼻麻鸭、小天鹅、花脸鸭和红颈滨鹬12种水鸟的数量均已达到或超过全球总量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