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鲁迅先生突然去世,医生也没能查清具体原因,直到48年后,上海专家通过研究当年留下的X光片,才确定了死因。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 1936年年初,他的病情突然加重,气喘胸闷的症状愈发严重,尽管一度在肺科医生邓的诊治下入院治疗,却因战事扰攘而很快出院自己疗养。 当年10月17日凌晨,一向工作狂的鲁迅仍在书斋内遗著未完的《因太伦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可是就在短短两天后,这位文坛泰斗便与世人永别。 鲁迅的突然离世无疑让亲朋好友们痛心疾首,临终前他曾嘱咐身后事宜要从简,但全国上下却为之同声哀悼,各界人士纷纷赶来吊唁。 文坛同仁们如茅盾亲自打点了葬礼事宜,宋庆龄、蔡元培等名流也前来送别。 鲁迅的人生充满传奇,1899年他转入铁路学堂,三年后毕业便获得赴日留学的机会。 鲁迅本是打算学医,但在日本的一次教育影片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只见片中麻木的中国民众被蹂躏凌辱,他顿时意识到单单学会医术是难以拯救国难的,于是他毅然放弃了此前的打算,转而从文以笔为刀锐意救国救民。 归国后鲁迅开始了他卓绝一生的文学创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剖析中国人精神内核的著作应运而生。 他的文字犀利如钢刀,无情揭示国人的无知愚昧及其自暴自弃的悲哀处境。 在他笔下祥林嫂、孔乙己等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体现了所谓"人民公仆"的鲁迅对人民的深切热爱与救赎之心。 同时鲁迅也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明确抨击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与腐败,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 在中国自救会等爱国团体中他都担任要职,他日夜操劳,在《华盖集》《三闲集》等作品中反复阐述革命真理,鼓吹新文化新思想。 他的生活作风一贯谦卑朴素,唯独对创作的狂热如火如荼,萧红回忆说,鲁迅常常在作息紊乱和吸烟成瘾的状态下遣词造句、捉刀沽墨。 这种生活态度加之战争年代卫生条件的落后,早已在鲁迅身上酝酿着病根。 最终还是患病离世,不过更令人费解的是,身边亲朋对其死因也均心存疑虑。 原来在鲁迅就医期间,他的主治医生一直是一位日裔医师须藤。 当年鲁迅病重时美籍医生邓遥遥为诊治发现蓄液严重已危及生命,建议须立即抽水。 但须藤当时却否认了鲁迅有积液的症状,一个月后他才承认诊断失误,然而就在紧接着为鲁迅抽水手术后,鲁迅的病况仍一路恶化直至离世。 但事隔半世纪,专家们重新发现了鲁迅临终前拍摄的胸片,才终于解开死因的谜团——鲁迅是死于自发性气胸。 这种病在当年并非绝症,但须藤对症下药时存有重大失误,不过时过境迁,事件真相已无从查证。 来源: -21/8039499.shtml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