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到美国,美国中情局就立马开始调查氢弹技术泄密事件。20年后,美国人才知道一个从没留过学的国产土专家,吊打了美苏的科学家,研制出中国特有的“于敏构型 ”氢弹。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饱经磨难,屡遭欺凌,上世纪50年代,在核武器方面被西方国家垄断和核讹诈,这种屈辱的处境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自尊心。 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我国领导人作出了发展核武器的重大决策,这则开启了中国核事业的征程。 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于敏,他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童年时正值战火纷飞的年代,目睹祖国蒙受侵略和凌辱的屈辱景象,于敏暗下决心要为国家富强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求学期间,于敏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赢得老师的一致好评。 毕业后他加入中国科学院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很快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被誉为"国产土专家一号"。 1960年当组织上安排于敏转而研究氢弹理论时,他虽然有些始料未及,但仍欣然接受了这个重任。 在氢弹研究领域,于敏前无先例可循,只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开拓和探索,条件十分艰苦,但他没有退缩,努力钻研,终于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为实现理论转化为实践,于敏带领科研团队进行了大量复杂的计算工作,准备好了试验的各项数据和方案。 1967年6月17日这个载入史册的日子终于来临,在新疆罗布泊的大漠戈壁上,升起了一朵蘑菇云,标志着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的成功。 事实证明这枚氢弹的设计十分精良,不仅威力巨大,而且更加适合实战需要。 就连国外军事专家都对此高度评价,称赞于敏一人"可以抵得过十个集团军"。中国从此跻身世界核武器强国之列,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在研制核武器的整个过程中,于敏和他的团队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 为保密工作,他们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就连家人也对他们的工作全然不知情。 科研人员常年奔波在祖国北疆的大漠深处,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而于敏作为领军人物,始终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功成名就之后,于敏并未止步,而是继续关注着国家核事业的发展,为保持中国的威慑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他看来中国当年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打破西方核垄断,今后无论形势如何变化,都必须保持应有的威慑力量,决不能重蹈上世纪50年代的覆辙。 身为科学家于敏谦逊低调,对同事和晚辈十分和蔼可亲,在工作中,他为人严谨求实,决不马虎。 生活中他却对中国文史颇有兴趣,喜爱诗词歌赋和戏曲。这种两面性,正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文武双全"的精神。 2019年1月,高龄93岁的于敏在北京与世长辞。同年9月,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的荣誉——"共和国勋章"。 这位全心全意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终生的杰出科学家,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之上。 来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