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当忆文天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03 15:51:43

▌张柳

清明祭祀祖先,也祭祀先贤。祭祀的地方一般是祠堂。著名的名人祠堂有四川成都祭祀诗圣杜甫的草堂、祭祀诸葛亮等蜀汉英雄的武侯祠,有湖南秭归的屈原祠,有山西代县的杨家(将)祠……北京还有个文天祥祠。

你知道吗?明清时期,祭祀文天祥属于国家祀典,从明代开始,一般每年春季、秋季,顺天府会举行官祭。清明前后,慎终追远,前人形骸虽尽,精神却长存不灭。

不妨走进东城区府学胡同的文丞相祠,听听文天祥的故事……

《上宏斋帖》卷,南宋,文天祥书

近代邓散木五体书《正气歌》

兵败被俘会同馆劝降

元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燕京(元大都即今北京)城南的柴市上,挨挨挤挤簇拥了不少人,一辆囚车向刑场驶来,人群自动闪开了一条路,车上之人问道:“哪边是南方?”围观者纷纷用手指明。随后,囚车门被打开,车上之人毫无惧色,只见他从容下车,整顿衣衫后庄重地向南行礼,口中说道:“臣报国至此矣!”随即引颈受刑,慷慨就义。这位坚贞不屈的民族英雄,就是宋末名相文天祥。

文天祥对于南宋,不仅仅是支撑朝廷社稷的重臣,更像是南宋百姓不甘沦为亡国奴、阶下囚的象征,其实是擎天柱一般的存在。在就义前七年,德祐元年(1275),文天祥接到宋室太皇太后的诏旨,请他“疾速发起勤王义士”,并赶快保护幼帝。很短的时间内,文天祥散尽家产,组织起三万义兵,下吉州、达临安、驻兵西湖、理事平江,最终退保临安,无奈南宋小朝廷软弱可欺,就在他冒死赴元军大营谈判,被羁押无法回宋廷的时候,身为右丞相的贾余庆竟然和吕师孟等人带着降表来正式投降。

按理说,效忠的朝廷没了,身为臣子既然已经尽力,到这时也多少会身不由己,难免求个保全自身性命。但文天祥的选择十分罕见,他先是痛骂卖国贼,接着质问扣押他的元丞相伯颜失信,然后对揶揄他的降将说:你今天杀了我,正好证明我是忠臣你是乱贼,尽管来杀!

没多久,在被押赴大都的途中,他和同行的战友们多方经营,周密计划,终于逃出元军大营,辗转艰辛到达南宋小朝廷暂时的避风港——福安。随后文天祥被委以重任,抗元声势一时大振。但好景不长,小朝廷被元军赶到了海上,元军水陆同时进攻,文天祥猝不及防在五坡岭被元将张弘范俘虏。

宋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张弘范率水军向崖山发动总攻,宋军大船以粗绳连接,能守难攻,最终20万宋军战败。而此时,“孤臣天祥坐北舟中”,目睹了这一切。当晚,风平浪静后,文天祥悲愤中写下长诗:“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雄谁雌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

八个月后,十月一日,文天祥被押到大都会同馆,他被定性为“罪人”,被关在馆内的一间偏房。很快,南宋曾经的状元宰相,临阵逃跑投降元朝的留梦炎来劝降了,文天祥当然瞧不起他,劈头盖脸把他骂走了。紧接着,降元的小皇帝来了,文天祥一见,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是滋味,但他没给小皇帝太多机会说话,他北向行礼,然后郑重地把小皇帝劝回了。

见这两人劝降不成,平章阿合马来到会同馆,盛气凌人地问他:“你知道我是谁吗?”

文天祥不卑不亢:“刚才听人说,是宰相来。”

“既然知道是宰相,为何不跪?”

“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跪什么?”

“你既然是南朝的宰相,何以至此?”

文天祥从容不迫地说:“南朝早用我为相,北人必然打不到南方,我南人才不至于到北方。”

阿合马见说不过他,威胁着对身边人说道:“此人生死由我,嘴硬而已。”

文天祥冲口而出:“亡国之人,要杀便杀,说什么由你不由你!”

阿合马被堵得说不出一句话,愣是没再吱声,灰溜溜走了。

土牢赋诗翰墨满燕市

元廷已经无计可施,十月初四,元帅张弘范来到会同馆,次日便将他宁死不屈的情况上报了朝廷。元朝统治者打算从肉体上来折磨文天祥了。

十月初五,文天祥被押至大都的第五天,他从会同馆被转移到兵马司监狱。这是一间土牢,面积不大,“室广八尺,深可四寻”,有一个小小的窗户,白天阳光短暂地在室内停留一会儿,但很快就变得幽暗。屋内污浊不堪,冬冷夏热,溽暑时节更是秽气逼人。

文天祥戴着沉重的刑具,坐了十几天。双手的刑具卸下后,又过了半个多月,他被领出屋门,晒了晒久违的太阳。

十一月初九,元朝宰相博罗召见了文天祥。他依旧从容上前,长揖不跪。左右喝令他下跪,他说:南人的长揖,就相当于北人的跪拜了,我是南人,行了南礼,有必要再行一次北礼吗?博罗大怒,左右军士一拥而上,压脖子、摁后背,文天祥索性坐在地上,任由摆布,就是不屈膝。这一天,博罗反复劝说,同他辩论,说他是逃跑宰相徒有虚名,是拥立新君的假忠臣,既不能保护三宫又不能与元军决一死战,宋室已降白白地拥立两个小皇帝都不知道有啥用处。文天祥毫不示弱,朗声说道:卖国递降表的宰相肯定不会逃跑,我逃跑是为了追随新皇帝,皇帝不幸失了国,为宗庙社稷考虑,当然要拥立新君!三宫和皇帝投降,那是因为陈宜中软骨头,没能与元相伯颜决一死战,我当时被伯颜扣押,怎么跟他死战?至于新君能否复国,那要看天意,我做臣子的尽我的责任!好比你父母病入膏肓,你难道不给用药了吗?那岂不是枉为人子?“天祥今日至此,惟有死,不再多言,汝所言都不是!”博罗气得语无伦次,说:你想死,就能快死吗?我一定不让你快死!文天祥轻蔑地说:死还能不快?!气跑了博罗,元廷似乎对文天祥采取了冷处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来劝降了。

转眼到了来年春天,这期间,文天祥编辑了他被俘以后所写的诗歌,并且写了两百来首集杜诗。这些诗歌,或抨击权奸误国的罪行,或咏叹自己遭际,或借杜甫诗句抒发情感,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

南极连铜柱,煌煌太宗业。始谋谁其问,风雨秋一叶。(《社稷》)

握节汉臣回,麻鞋见天子。感激动四极,壮士泪如雨。(《至福安》)

天地西江远,无家问死生。凉风起天末,万里故乡情。(《思故乡》)

杜甫一生恰逢安史之乱,侥幸逃脱,历尽艰辛得见肃宗,但终不被统治者真正欣赏,一生郁郁不得志。文天祥遭遇国家沦丧,散尽家资奋勇抗敌,但最终无力回天,身陷缧绁。或许文天祥体会到“杜甫精神”的深沉博大,心灵上与“诗圣”高度契合,他在《集杜诗自序》里写道,对杜甫的诗反复体味,不知不觉忘记了是杜甫所作,只觉得那是他自己写的。

柴市殉节浩气存天地

文天祥在土牢被囚禁了将近四年,每逢盛夏溽暑,大雨过后,积水没床,开沟泄水之后,室内遍地泥泞,热气蒸腾,臭不可闻。文天祥被折磨得孱弱的身体居然没有患病,对此,他认为是自身具有浩然正气,才能做到这一点,于是他写下了那篇传诵千秋的《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他说天地间的山河日月,都是正气的体现,人有正气,无论何种情况下都能为国家贡献力量,自己虽遭遇不幸,但身有正气,即使在肮脏阴湿之地也觉得安乐,他决心誓死报国,以古人为榜样。

除了写诗,狱中的文天祥还经常和吏卒们聊天,给他们讲历朝历代忠臣的事迹,无论吏卒还是长官,无不侧耳倾听,并且被深深触动。时间久了,他的诗歌不胫而走,他的气节尽人皆知,大都城中,人人都知道有个宁死不屈的文丞相,正气凛然,就像他的诗一样。

南宋虽然灭亡了,但抗元斗争一直没有停息。至元十九年(1282)丞相阿合马在大都被刺杀。也是在这一年,中山府(河北定县)有人自称是“宋主”,聚众数千人,声言要来取文丞相。与此同时,大都城内突然冒出一封匿名信,信上说要火烧大都城墙上的苇子,城外举火相应。还说两支队伍尽力办事,丞相可以无忧。这封信落到元朝太子手中,立刻上报了忽必烈。一时间,朝臣议论纷纷,很多人都认为信里的丞相就是指文天祥。

本来,元朝大臣们对文天祥是杀是留就意见分歧,一派想即使诱降不成也保全他性命,给臣子做榜样,另一派有人亲眼在江西见过文天祥的号召力,认为此人一出天下震动,极力主张杀掉。如今阿合马被刺,又发生了匿名信事件,这让忽必烈下决心不能再拖延处置文天祥了。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八,忽必烈亲自召见了文天祥,再次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坚定地回答:“愿与一死,足矣!”

第二天,兵马司监狱附近忽然鼓乐齐鸣,监斩官率领士兵和乐队来到门前。对即将结束的苦难人生,文天祥似乎很轻松,他高兴地对狱卒说:我的事情了了!之后泰然赴死,终年47岁。

处死文天祥之后,元朝统治者生怕激起民变,十分恐慌,大都城城门紧闭,士兵布满城楼、街道,邻里街坊不得往来,道路行人不准交谈。这种恐怖气氛一直延续了许多天。

燕京人民目睹文天祥的死难,无不落泪。一些因为宋亡而流落燕京的南人,更是慷慨悲歌,甚至用酒祭奠他,以国虽亡但民族精神不灭来相互劝慰。明洪武九年(1376)北平按察副使刘崧在教忠坊顺天府学之右,为文天祥立祠塑像,这才有了后世的文丞相祠。一代忠臣烈士,一点浩然正气,长存至今。

(作者系北京市方志馆馆员)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