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至,英烈墓前多了“家乡味”——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走访见闻

极目新闻 2024-04-04 19:58:54

“您参军时走的羊肠小道马上就变成6.5米的沥青公路了,把咱们村的小米给您寄去,尝尝家乡的味道……”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志愿军烈士孙占元墓前,一封从河南寄来的家书,满载千里之外的思念。

清明时节,记者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走访看到,志愿军烈士的墓前,一些物品寄托着家乡的哀思:一张泰州海军舰艇文化园的照片从烈士杨根思的家乡江苏省泰州市寄来;烈士黄继光墓前,摆放着一袋来自四川省德阳市的中江挂面;一封来自重庆孩子们的手写信,向烈士邱少云诉说着家乡人民的绵绵思念……

“连日来,我们陆续收到烈士家乡人民寄来的各色各样特产,让长眠于此的烈士们有了乡情乡味的陪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社会教育部部长王春婕说,很多人不能亲自来祭扫,但心中的牵挂永不缺席。

思念跨越千山万水,走过岁岁年年。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下沉式纪念广场,环形烈士英名墙前,73岁的烈士家属张铁林献上从老家辽宁铁岭带来的鲜花,抚摸着“张宝仁”三个字,念叨着:“我出生那年,也是父亲参军的年份,他一走再没回家。”

和张宝仁一样,十九万七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名字镌刻在英名墙上,也刻在人们心底。他们有的离家还是少年之身,归来已是报国之躯。有的多年后跨越山海,重回祖国怀抱。自2014年以来,我国陆续迎接总计938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

传承,让思念更加具象,让抗美援朝精神世代发扬。

虽从未见过父亲,但张铁林却继承了父辈的荣光,他于1969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坦克兵,是战友口中“厉害的老班长”。

石碑矗立,松柏无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红领巾”讲解员们传诵烈士的生平事迹;官兵代表、当地市民为烈士献上白菊、深深鞠躬;志愿军老战士拭去墓碑上的浮尘,重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传承好抗美援朝精神,接好革命先烈的班,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志愿军老战士金东辉说。(记者孙仁斌、于也童、刘艺淳)

0 阅读:16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