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白加黑感冒药刚刚进入市场180天销售额便高达1.6亿元。然而,它的创始人徐无为竟在办公室内“疯了”,时而流泪时而大笑。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感冒药品市场被诸如"康泰克"、"帕尔克"、"三九感冒灵"等品牌垄断时,一款名为"白加黑"的新型感冒药像一枚炸弹般闯入了大家的视野。它的出现不啻于一场革命,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感冒药的固有印象。 白加黑感冒药的背后,是一个默默耕耘多年的创业故事。它的缔造者——启东盖天力制药厂的总经理徐无为,1992年就开始深入研究感冒药的疗效和市场了。一年后的1993年夏天,徐无为随团队前往美国考察,在那里他偶然看到了一款名为"日夜百服宁"的感冒药,瞬间被它独特的日夜分剂设计所吸引。 这让徐无为顿时燃起了将感冒药分成白天和夜晚两种的创意火花。他意识到将药片分开,针对不同时段的需求,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新理念。于是,徐无为和团队马不停蹄地着手研发,很快在1994年,首批"白加黑"感冒药就诞生在了启东盖天力的车间里。 白加黑感冒药的白色药片主攻解热、镇痛、止咳等症状,却不会导致嗜睡;而黑色药片则侧重抗过敏,能让患者好好睡个安稳觉。盒装设计时,他们将8粒白药和4粒黑药拼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视觉冲击感。广告词"治疗感冒,黑白分明"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产品的独特卖点。 1995年,白加黑感冒药经过180天的发酵,销售额突飞猛进至1.6亿元,占据了15%的市场份额,一举成为行业第二名。这一"白加黑震撼"彷佛是启东盖天力多年拼搏的注脚,也证明了徐无为的创新理念是成功的。 然而,就在白加黑声名鹊起之际,背后的制药公司却遭遇了重重困境。随着业务扩展,盖天力的销售政策和人事制度出现问题,资金链陷入危机。1997年,盖天力不得不寻求资产转让,白加黑品牌的未来蒙上阴影。 与此同时,一个后来居上的新势力正在逐步壮大——东盛集团的确立,拉开了白加黑品牌兴衰更迭的新篇章。1996年,郭家学毅然放弃公务员生涯,接手一家负债累累的老牌国企药厂,踏上了创业之路。凭借过人的魄力和智慧,他仅用3年时间就将这家摇摇欲坠的药厂发展成为市值5000万的大型集团。 1999年,郭家学再次放手一搏,耗资近6000万并购青海同仁铝业,之后并将企业重新命名为"东盛科技"并成功上市。庞大的东盛集团于焉初具雏形。对郭家学而言,能否将白加黑这块"肥肉"拿下,是决定东盛未来的关键一步。 果不其然,2000年底,郭家学采取资产置换的手法,成功将白加黑、盖天力、维奥欣三大品牌收入麾下。曾几何时,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感冒药,竟成为了两家企业数年来的夙愿和必争之地。不过,就在东盛准备大干一场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PPA风暴"袭击了整个医药行业,许多感冒药品牌应声倒下。 国家药监局发布了紧急通知,所有含有PPA成分的药品必须立即下架。PPA对人体存在一定风险,此令一出,康泰克等老牌品牌纷纷遭受重创。而白加黑由于不含PPA,趁机卷土重来,东盛在升级营销策略后,它再一次登上了辉煌巅峰。 然而,这种疯狂扩张也为东盛埋下了祸根。为了做大做强,短短8年内东盛便进行了20余次并购,将诸多品牌收入囊中,但也让自身资产负债率攀升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白加黑曾有机会进军海外市场,但由于东盛的财务状况恶化,上市方案一再搁浅。 最终在2006年,束手无策的东盛不得不将白加黑以12.64亿元的价格卖给了德国拜耳制药,这也成为了中国制药业最大的一起外资并购案。一朝风云色,再次陨落,如同白加黑本身的命运一般,跌宕起伏、反复无常,令人唏嘘不已。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重重阻力和考验。优秀的企业正是通过一次次磨难,变得越来越坚韧和强大。白加黑虽经数度兴衰更迭,却也将其独特的理念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成为一种经典。 时代不断演进,唯有与时俱进、保持创新思维,方能与时代发展同步,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我们期待在新的时代里,能有更多像白加黑那样的产品和理念不断涌现,推动行业的升级和进步。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白加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