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当四重奏编制的乐队+话剧+木偶戏,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4月9日晚,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三届)剧目之一、由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的器乐偶剧《废柴音乐团》在南京紫麓雨花梦想剧场精彩上演。
《废柴音乐团》讲述了一只流浪猫和一根小木头通过大提琴、小提琴等乐器,了解了作为乐器修造师的爷爷平凡却有意义的一生。这些被爷爷修好获得重生的乐器自发组合成废柴音乐团,合力演奏了为爷爷创作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四根弦上的小指之舞》……
有别于以往的小剧场剧目,作为器乐偶剧的《废柴音乐团》相当具有实验性。剧场的最后一排,放着两台多媒体设备,一台是在舞台上播放提前制作的视频,而另一台则相当的“AI”,捕捉舞台上的人,即时投放到大屏上,但并不是真实还原,而是有了“艺术的创造”,比如舞台上明明是一个手上什么都没有拿的人,但到了视频里,观众看到的却是一个拉着小提琴的乐手。
小剧场的观演关系,通过相当大比重的互动得到了体现。坐在台下的小观众,有机会就会被邀请上台,他们也成了演出的一部分。而杖头木偶、泥偶、布偶、纸偶沙盘等,结合多媒体展示,视觉呈现相当丰富。
在人们印象中,交响乐团是“庞大”的,加入小剧场还是首次。
“这么多年,交响乐团都是西装笔挺在音乐厅,当然这个是经典,必须传承下去。但另一方面,我也在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些创新,在形式上有一些探索,然后可以从我们擅长的古典音乐的角度出发,换种方式去讲述音乐与世界的关系。”
时倩藜是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行政创作部主任,也是该剧的编剧、制作人。她笑称自己是“一个专门破圈的人”,而为了这次破圈,除了交响乐团外,她把同一个集团的话剧院、木偶剧团、视觉设计、多媒体都拉进来,一起“玩”,于是便有了舞台上这多彩的跨界融合。
回归到该剧的创作初衷,时倩藜是想致敬乐器修复师,虽然这个行业离普通人很远,但充满了她儿时的记忆。“我从小在省扬剧团长大,父亲在省歌舞剧院工作。从小看扬剧、看歌剧,后来看昆曲、看话剧,看各种舞台艺术。别人只是看台上演员表演的戏,我还看得到台下的演员自己的戏。我一直想把艺术从业者自己的故事写成小说或者戏剧。这次选择了艺术从业者中一个比较冷门的行业——乐器修造的故事,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且现在这样的故事还在真实发生着。”
时倩藜把多年来搜集在心里的故事一点点在舞台上倒出来。剧中乐器修复师爷爷的一句台词很戳观众:“我们只是一个工匠,日复一日去做重复的事情,但是音乐,让我们觉得它不枯燥。”
乐器修复师拥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们的故事充满了音符和冒险。该剧导演、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副院长董明告诉记者,用如此创新的形式来展现这段奇幻之旅,对于剧组来说也是一趟“烧脑”之旅。比如,四重奏编制的乐队在舞台上演奏,其实有两重身份、两个时空关系,有时候他们是承担这部剧配乐的乐手,而有时候他们又是以剧中人的身份来演奏,这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来回地切换,要做到丝滑,并不容易。
“我期待这部作品能够成为我们完全不借鉴欧美儿童剧风格元素,完全自主研发的中国本土优秀儿童剧。成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艺精品。而且,未来期望把这部剧打造成青少年自演自奏的儿童剧,作为我们附属青少年交响乐团的一部示范剧目。”这是时倩藜的“野心”。
而首次参与紫金小剧场戏剧的创排,董明也在跨界的尝试中收获了更多思考问题的纬度,但是他也强调一点:“不管大剧场,还是小剧场,我觉得都得先把故事说清楚。没有必要说,我一定要表达什么。因为每个人学的专业不一样,世界观不一样,感受也不可能一模一样。你看完可能有十种感受,他有一百个,这都很正常,只要台上与台下有心与心的碰撞,我觉得就足够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