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解放军为啥选择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他们经历了什么?

修为之 2024-02-13 07:14:13

1949 年 11 月,盘踞在新疆和田的反动势力不甘心自己的灭亡,在美帝国主义间谍的策划下,多次组织暴乱,企图负隅顽抗。

兰州之前,就有一些反革命分子和反动军人从兰州、西宁、迪化各地逃亡至此,有的从此越境逃往国外,有的与当地反动分子勾结,阴谋利用这片边远、闭塞之地企图进行割据,长期与人民对抗。

和田经济凋敝,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需解放军迅速向和田进发,进驻和田,结束那里的反动统治,彻底解放和田人民。

已经到达南疆阿克苏的解放军一兵团二军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将这项任务交给了五师十五团(现新疆兵团第三师47团前身)。十五团团长蒋玉和、政委黄诚立即着手制定行军路线方案,以最快的速度进驻和田。他们通过调查了解迅速找到了去和田的路。

从阿克苏到和田,有三条道路可行。

一条是沿公路经喀什、莎车到和田,这是一条弧线,全长 998 公里;

一条是过巴楚顺叶尔羌河到莎车再转走和田,这是一条曲线;

第三条道路则是沿着和田河,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直奔和田,这是一条直线,全长 792.5 公里。

三条路相比,只有第三条是直线,比第一条近了 205.5 公里。

由于运输汽车均返回酒泉这就意味着这次行军必须是徒步。

走前两条路,乃通衢大道,沿途有水有人家,行军自然方便,但要多走 200 多公里。按日均行百里的速度计算,也就是要多用四到五天的时间。

蒋玉和、黄诚为了进一步了解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情况,又找来了些当地跑运输的维吾尔族小商贩,小商贩向他们讲述了当地几代人流传的一个传说。

古时候,塔克拉玛干南部大沙漠里,有一座金碧辉煌、高耸云霄的候,城堡的周围有茂密的胡杨林,有清澈弯曲的河流,还有一块块青地。城堡的四周散住着小户人家,他们日子殷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儿养女,好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

也不知从哪一年,突然刮起大黑风这一刮就是十天十夜。城堡、田园、河流、树林·....·都被沙砾埋掉了。

田园牧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天夜里,还能听到沙丘下人喊马啸、鸡鸣狗吠。

如有人走进这个城堡,会看到到处都是金银财宝,你若想拿走,城门马上就会自动关闭,你如放下那些东西,城门会立即自动打开。所以当地维吾尔族人叫“塔克拉玛干”,意思是“进去出不来”

传说虽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但也绝非空穴来风。

在酒泉时,在介绍新疆的材料中,两位团领导就看到这样一段传说故事。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新疆的麦盖提,雄心勃勃要征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成为穿越大沙漠、抵达和田河的先行者。

不料,穿越沙的险象比他想像的要可怕得多,骆驼毙命,同伴渴死。他是靠一只乌鸦鼓起了自己的勇气才终于爬到了和田河边。

救他命的那坑水,后来被探险界称为“赫定的水池”。

后来,他在探险日记里写道:“可怕,这不是生物所能插足的地方,而是死亡之海,可怕的死亡之海”。

作为身经百战的指挥员,蒋玉和、黄诚在选择行军路线上不谋而合。

因为和田的局势恶化,和田几十万人民等待解放,要求他们必须选择条近路,他们要和时间赛跑。

近,莫过于直,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放和田的最佳选择。

但他俩和其他团领导并没有急于下命令,而是把势讲给战士,让战土选择。

这的确是一个智慧的决定,十五团指挥员前动员的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十五团由阿克苏进军和田采用了民主方法,让战士看地图进行讨论。当时讨论气氛之热烈,至今仍清晰地留在四十七团老战土的记中。

战士们热血沸腾,群情激昂,一致选择第三条行军路线一一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团党委乘势召开党委扩大会,全团营以上干部参加接着各营召开会议,连以上干部参加,随后,各连召开会议,副班长以上参加,最后是各班召开会议。一时间,请战书、决心书像雪片一样在营地张贴得到处都是,有的战士干脆把决心书贴在枪炮和背包上。

“坚决征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能进去就一定能出来”成为全团的行动口号。

为了及早控制和田局势,解放和田,军部决定兵分两路向和田进发路由政委黄诚、副团长贡子云同志率领 1800 余人的大部队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直抵和田;

一路由团长蒋玉和和政治处主任刘月率领一支 80 人的先遣队,乘三辆汽车沿公路前进,以小部队快速突击的行动,首先占领和田,稳住和田局势。

12 月5 日,天随人意。解放后的阿克苏小城又是一个晴朗的天。随着激越而又透着金属般的出发号令的响起,部队出发了。阿克苏百姓倾城而动,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载歌载舞,欢送部队出征。

部队战士一进入沙漠,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沙砾灌进鞋。别小看小小的沙砾,一旦灌进鞋里,走不了多远,满脚都会打起“高射炮”(战士对血泡、水泡的戏称)。

所以,行军的第一天,不少战士的脚上都打起了“高射炮”。少则一两个,多则七八个,严重的连脚趾缝里都是水泡。

当天夜里,战士用热水泡过脚,用火针和马尾挑过泡后,不少班就召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会议,专题研究如何防止脚上打泡这次会议总结出不少经验,归纳有以下几条:走路鞋要大,袜子底要填平,落脚要稳,切忌小跳小蹦,在袜子上再裹一层布,防止沙子进人。

十五团还独创了“沙漠行军法”,有效地防止了沙子灌鞋和战士体力过度消耗。大军是武装行军,每名战士都肩负一支步枪、一把刺刀、40 发弹、4颗手榴弹、一把圆锹,外加5 公斤炒面和一个背包。正如战士说,“兵不兵,身上背着七十斤”

沙漠里的沙层松软,不能承受压力。纵队行军,前面的战士走过下一个小小的沙坑,后面的战土再踏上去,沙坑会越来越大,战士的脚陷越深,每挪动一步都很吃力,有时其至是走一龙退半步。

所以,十五团的战土改变了习惯的行军队形,不是纵队。而是五花八门的,有整连整成方阵向前走的,有一字排开横着向前走的,这样走人人走的是新路会出现沙坑,省力省劲。战土行军中还可以相互说笑话讲故事。

穿越沙漠,水源问题是个最大的事情。指挥部共设了15 个宿营站点,这些站点主要是缘水而设。和田河是条季节河,只有夏季洪水期时,河床里才有流动的水,春秋冬季整个河床是干涸的。而一些坑坑洼洼的地方会积一些水,这就是大军的水源。凡是有积水的地方,部队就在那里宿营,这些信息主要是常走“阿和小道”的维吾尔族商贩提供的(即从阿克苏到和田,过去维吾尔族商贩常走这条小道贩运桑皮纸,故称“阿和小道”)。

大概是行军的第7 天。这一天大军在夜里3 点钟就拔营了,一直走了12 个小时还没找到水源。战士们在大太阳下艰难地往前走着,由于干渴,嘴唇干裂,眼珠发涩,一张嘴,嘴唇、嘴角就拉开一道血口子。

这时,部队中一些战士身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症状:身上起小黑疙瘩,皮肤发青,眼窝深陷,有几个战士由于支持不住,昏倒在地。

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水,大军的处境就十分危险。

黄诚政委与副团长贡子云紧急商量后,决定由贡子云带队继续前进,而黄诚则带着老向导阿不都拉和警卫员骑马去寻找水源。

在飞奔的马背上,黄诚让阿不都拉子细回忆一下,哪里有水源(他曾走过“阿和小道”)。阿不都拉自信地用马鞭往前一指,说:“前面!早些年我在那里住过,不过水不太好喝。”

假如能找到这个“不太好喝”的水源地,1800 余人的生命就有了保证。

黄诚心中一阵喜悦,策马向前奔去。到了地方后,河床中间确有一个大坑,但坑中已干得龟裂,一滴水都没有了。

阿不都拉一屁股坐在河床上,不住地说:“这是怎么回事,这里原来是有水的。”

警卫员跳下马淘出随身携带的铁锹在大坑里挖起来,黄诚也跳下去挖,可越挖土越干他们彻底失望了。

于是,三人又跳上马继续寻找,路上,只要碰到有草的地方或有坑的地方,他们都要跳下马挖一阵。

天已黄昏,仍然没有找到水,黄诚的心情越来越沉重。为了大部队,惟一的希望就在前方找,三人继续策马前行。

终于,一个水潭出现在眼前,上面已结冰。阿不都拉最先跳下马,凿冰,捕一捧水喝了一口,马上吐了出来。原来水已变质,有一股腥臭味。

就在这时,前面燃起一堆篝火,这是前方侦察排向大部队发出找到水的信号。

这一天,大军忍饥挨渴,身负重荷,竟然走了180 里(90 公里)。

0 阅读:1

修为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