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开国中将吴克华病逝于广州,征战一生的吴克华将军,遗愿是长眠于塔山,与牺牲在塔山的四纵烈士们永远在一起。
将军遗愿彼时的塔山早已经散尽了战争的硝烟,但当年在这里发生的惨烈一战,却始终刻在吴克华将军的脑海之中。吴克华将军忘不了那一战中牺牲的战友们,生前因为重任在肩无法长留在塔山陪伴,病逝后终于得偿所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d71abe31f2a1aea3101a1b8ade94824.jpg)
那一战,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太多的英烈永远留在了塔山。其实,又何止吴克华将军一人盼望着长眠塔山,除了吴克华将军之外,还有八位开国将军也都决定在生命结束之后,将自己的骨灰送往塔山,永远与留在塔山的将士们相伴。
他们分别是曾经担任四纵政委的莫文骅,曾经担任四纵副司令的胡奇才,曾经担任四纵政治部主任的欧阳文,曾经担任四纵参谋长的李福泽,曾经担任四纵12师师长的江燮元,曾经担任四纵12师参谋长的李宏茂,曾经担任四纵“塔山英雄团”34团团长的焦玉山,以及曾经担任四纵“塔山英雄团”34团政委的江民风!
当年的塔山阻击战到底有多惨烈?竟然让如此多位开国将军同时选择葬在塔山!当然,也有很多人对此战颇为疑惑,当年塔山阻击战最危急的关头,明明东野安排了1纵当总预备队,为何4纵已经打得如此惨烈,1纵却到最后也没顶上去?这件事还要从攻打锦州说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97675f8201192c226b29155d3c183a4.jpg)
1948年,东北的局势已经彻底发生逆转,从当年初入东北时我军只能疲于奔命,发展到1948年时,除了锦州、沈阳、长春等几处大城市以外,基本都已经在我军的掌控之中。彼时的国民党军虽然仍然具有相当强的战斗力,但几座大城市之间的守敌已经被切断联系,解放也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想要全面解放东北,不能只着眼于东北,毕竟国民党军在关内的军事力量依然雄厚。东北的战略性决战一旦开打,关内的敌军精锐势必不会袖手旁观,必然会全力扑过来驰援。届时,我军不仅要前方攻城,还要时刻警惕关内敌军的反包围,很容易陷入首尾不能相顾的局面。
而东北的战略性决战一旦开打,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此战的成败又关乎着全国能否解放,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基于这种考虑,中央军委和东野野司将目光投向了有着东北陆地门户之称的锦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cd43753be58453445af7782467d55bf.jpg)
如果我军能够顺利拿下锦州,切断关内与关外的敌军联系,东北战场将会形成“关门打狗”的局面,对我军将十分有利。这一点我军能够看到,敌军自然也能够看到,所以双方围绕争抢锦州控制权展开了一系列的调兵遣将。
在东北地区,我军已经完成了对大城市的包围,进攻主动权在我。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重新打通关内与关外的联系,国民党军集结了11个师的重兵,准备一举打通被我军截断的北宁线。而我军为了阻止敌军实现军事意图,安排4纵进入塔山阵地,扼住敌军驰援锦州的陆地通道。
在四纵进入塔山阵地之后,就接到了“死命令”,无论付出任何代价,必须要守住塔山阵地,不许敌军前进半步(这一点在四纵党委发布的《告全纵队指战员书》中有明确记载)。四纵全体将士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抱有了必死之心,在阵地上还立起了“与阵地共存亡”的牌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eb2b41289e99e23b907c60b22eaa066.jpg)
国民党军这边其实更急,葫芦岛很快就集结了超过10万的部队。由于塔山的位置比较特殊,不仅是陆地上通往锦州的咽喉要道,而且还距离海边不远,这就导致国民党军的海陆空三军可以对塔山阵地形成立体化进攻。
惨烈一战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国民党海军的重庆号参加了这一战。重庆号一共有六门主炮,主炮的口径达到了152毫米,威力非常大。当时重庆号开过炮,一炮就将我军的一个连队给炸残了,足可见重庆号的威力。
由此可见,重庆号若长期参战,对我军阵地定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多亏舰长邓兆祥以近海位置海水较浅,重庆号容易搁浅为由,向当时在重庆号上的海军司令桂永清申请撤离,得到批准后没有在海上继续攻击塔山阵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4b2016b5cd5382df52cff6fe059b102.jpg)
从后来邓兆祥带着重庆号全体官兵起义之举,可以看出来他当时是有意撤离,因为重庆号即便搁浅了,也根本不影响火力输出。但海军进攻只是国民党军的一部分火力,空军和陆军的炮火依然猛烈,塔山阵地的工事迅速被摧毁。
在反复的争夺阵地过程中,敌军派出了著名的“赵子龙师”对塔山阵地发起猛攻。这支部队的猛攻确实猛烈,几乎到了拼命的程度,但我军也没有因此退缩,双方激战过后,我军的“塔山英雄团”(34团)仅剩21人,35团也仅剩下100余人。
我军一个纵队固守塔山,顶着敌军11个师的兵力寸步不让。即便如此,还能够让敌军难以寸进,仿佛是钉在了塔山阵地上一般,真正做到了人在阵地在。但在这场惨烈的激战之中,也曾出现过丢阵地的危急时刻,见惯了大场面的程子华当时都有些坐不住了,将伤亡人数上报了野司。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f777b787feb3b585534f7c9739994ec.jpg)
但野司却不为所动,反而在回复的电报中明确告诉程子华,不要上报伤亡人数,野司只要塔山阵地在我军手中。其实,东野当时是有后手的,那就是承担总预备队的一纵。这是一支东野王牌部队,在东野中属于“老大哥”级别的存在,只要有一纵在后方坐镇,前线的部队就有底气。
但无论塔山阵地上多么惨烈,情况多么危急,一纵却始终都没有参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有两点。其一,一纵是总预备队,并非是塔山战役的预备队。所以,一纵队当时不仅是塔山方面的预备队,更是锦州战场的预备队。
如果塔山阵地失守,一纵会毫不犹豫的顶上去。但同时,一纵也会时刻关注锦州方面的战况,一旦进攻锦州遇阻,一纵也会毫不犹豫的顶上。对于当时而言,无论是塔山还是锦州,意义同样重要,因为塔山顶住了,锦州攻不下来,这场战役就还是失败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cd7bcd83187b1f968d2d7fba88234d8.jpg)
其二,塔山之战虽然惨烈,4纵的伤亡人数巨大,但这一切仍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因为程子华率领4纵去守塔山时,只派了第10师、第12师先上阵地,第11师作为预备队留在后方,战斗力相对保持完整,塔山阵地不会瞬间失守,这也是一纵没有立刻顶上去的关键原因。
不过,一纵虽然没有顶上去,但也还是伸出了援手。在塔山阻击战激烈之时,一纵司令员李天佑曾给吴克华打过电话,表示只要4纵需要,一纵可以随时顶上去。吴克华表示如有需要会联系李天佑,虽然4纵没有要求一纵顶上去,但一纵还是将自己的迫击炮弹和子弹送给4纵一批,给予了4纵火力上的支持。
用户13xxx58
作战目地明确,纪律,信心,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