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0月,远征军战士旷申应在森林中解手时,感觉头顶上有动静,他发现日军在一棵大树上做了一个大约可以坐十几个人的碉堡,他心里恐惧极了,但装作什么也没看见,解手后照常通过,估摸鬼子看不到他了,马上绕回去报告正在后面休息的战友们。 1944年,二战的烽火已蔓延至远东的每一个角落。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丛林中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对抗,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充满了血与火的考验。旷申应,一名来自湖南株洲的普通士兵,随远征军自印度逆行至缅甸,目的只有一个: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土。 在一次常规巡逻任务中,旷申应感到了一种异样的紧张气氛。日军的行动一向诡秘而致命,他们善于利用丛林的密闭性来设置伏击。这一天,当旷申应离队小解时,他突然感觉到头顶传来轻微的摩擦声,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树上移动。 仰头一看,他惊讶地发现了那座几乎与树冠融为一体的日军碉堡。心中虽然恐惧,但他强作镇定,装作未曾察觉,继续完成他的小解。内心的惊慌被迅速的思考所取代,他知道这座碉堡可能隐藏着足以毁灭整个连队的火力。解手后,他深吸一口气,悄无声息地沿原路返回,表面上未触动任何警报。 在旷申应低声向班长汇报完毕,这条信息像火种一样在战友们间迅速传播开来。班长立即召集全连的战士,组织紧急战术会议。尽管时间紧迫,但每个战士的脸上都写满了坚定和决心。 根据旷申应提供的位置信息,班长迅速制定了一个简单而直接的攻击方案。他们决定分三组行动,一组从碉堡的正面进攻,吸引敌人的主要火力;另外两组则从两侧进行夹击,利用丛林的掩护接近碉堡,尽量靠近后进行突然袭击。 日落时分,整个连队在密林中悄无声息地移动。他们熟悉这片土地,像猎豹一样敏捷而致命。天色逐渐暗深,夜幕的掩护为他们的行动提供了额外的隐蔽性。丛林中偶尔传来虫鸣声和枝叶摩擦声,但这些自然之声反而掩盖了战士们的脚步声。 正面进攻组的战士们首先到达指定位置,他们潜伏在距离碉堡不远的灌木丛中,等待其他两组就位的信号。这是一群经验丰富的士兵,他们知道如何在不引起注意的情况下靠近敌人。 左翼组和右翼组的战士们也各自采取了不同的路线接近碉堡。他们穿过密集的灌木,小心翼翼地避开树枝,以免发出响声。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谨慎,每个战士的心跳几乎都能听到。 就在三组战士就位完毕,准备发动总攻的那一刻,月亮从云层中露出脸来,洒下斑驳的光影。班长通过无线电发出了攻击信号,这是一个简单的代码:“猎鹰出击”。信号一经发出,正面进攻组的战士立即从藏身之处突然冲出,高举着手中的自动步枪,向碉堡倾泻出密集的火力。 碉堡中的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惊扰了,他们急忙回应以密集的射击。子弹在丛林中呼啸而过,树叶和枝条被射击的冲击波撕扯开来。但正面攻击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致命一击正在从两侧悄然逼近。 左翼和右翼的战士们听到前方枪声的瞬间,也如同箭一般发射出去。他们的目标清晰明确——利用碉堡日军分散注意力的机会,接近并投掷手榴弹。随着一声声爆炸声在夜空中响起,碉堡的防守立刻出现了混乱。 碉堡内的日军在连续的爆炸声中无法准确判断敌人的具体位置,只能盲目地向四周开火。而这时,正面组的战士们再次加大火力,用机枪和步枪构成的火网有效地压制了碉堡内的反击。 最终,随着一发发手榴弹和火箭弹的轰鸣,碉堡被彻底摧毁。一片混乱之中,碉堡的结构开始崩塌,火光中的敌人如同烟花般散落。战斗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直到碉堡中的最后一名日军士兵倒下。 战斗结束后,旷申应和他的战友们聚集在被破坏的碉堡附近,寂静的夜晚再次回归。他们用匕首挖掘着地面,简单地埋葬了战斗中牺牲的战友。虽然胜利属于他们,但这片丛林的寂静深处,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创伤。这场战斗不仅是对策略的考验,也是对每个士兵意志的考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