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的传统民居,你可能已经在中国的老电影中见过一些。其布局遵循中国民居“外封闭、内开”的传统理念;与西方四面环花园的住宅截然不同,这些庭院式住宅包括一个或多个四周由建筑物或高墙围成的庭院,通常被称为“合院”。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类型适应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和居住目的。在四合院这个系列中,历史上出现了5种特色四合院,横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到中国的农村地区。
1.四合院,北京传统四合院北京标志性的胡同由一排排被称为“四合院”的建筑组成,字面意思是“四边封闭的庭院”。较小的四合院可能只有一个庭院,而较大的四合院可能有三个或更多庭院。简而言之,紫禁城——中国皇帝的住所——可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四合院建筑群。
北京四合院的布局
通常,一个四合院至少由四个房间围成的院子组成。根据风水理论,四房布局在南北、东西轴线上是正常的,而正门通常位于东南角。宽敞的庭院可以接收更多的阳光,可以作为家庭活动的户外空间。
北京四合院的历史
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1271-1368),距今约七百年。在此期间以及随后的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44-1912),当北京正式成为国家首都时,四合院及其相关的胡同都围绕皇宫和宫殿建造成同心圆。分布在北京市中心大部分地区,也就是如今北京二环。
北京四合院的生活
数百年来,四合院传统上都是由大家庭单位建造和居住,许多代人共同居住在各个侧翼。如今,由于人口增长和住房短缺,其中大多数已被分成密集的多户住宅。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挤在一个四合院里,不得不共用公用厨房和公共卫生间。在里面,邻居们彼此很了解,并且像大家庭一样紧密地生活在一起。经常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在自家门外喝茶、在院子里洗衣服。
北京哪里看四合院
以四合院为基本单位的胡同大多位于北京市中心,著名的有南锣鼓巷、烟袋斜街、东交民巷等。有些是受欢迎的购物和餐饮区,而另一些则是传统居住区安静而空旷的小巷。您有机会可以与家人一起参观当地居民的四合院。
2.石库门,上海特有的弄堂正如四合院是北京特有的一样,上海特有的传统民居是石库门,字面意思是“石框门”。石库门式房屋的特点是入口处有一个石拱门,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前院狭窄,有高高的砖墙保护。
上海石库门的布局
由于当时的租界空间有限,采用了类似于西式联排别墅的两层或三层结构,以提供高效的住房;里面按照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保留了一个小院子,可以洗衣服、晒衣服、准备饭菜等日常用处。
上海石库门的历史
这种石库门的建筑最早出现于 1860 年代,为当地富裕家庭建造。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影响在上海逐渐扩大,1910年后建造的石库门呈现出更加现代的面貌。在 20 世纪 30 年代,它们的人气达到顶峰,是大多数上海人的家。
上海的生活
最初,每座石库门建筑都住着一个家庭;但后来,为了满足老上海蓬勃发展的住房需求,许多家庭都集中居住在一栋楼的各个房间里。石库门的住户共用卫生间、厨房、走廊、楼梯……公共厨房里有五六个炉灶的情况并不少见。
上海哪里可以看到石库门
曾经在上海占据主导地位,但现在正在从景观中消失。幸运的是,高楼后面还残留着几座石库门式的房屋。想要一睹传统里弄住宅的活力,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参观田子坊。或者您可以参观上海新天地,了解石库门的样子,新天地是传统石库门建筑的重建版本。
3.宏村、西递古村落的徽派民居徽派民居以白墙、灰瓦顶、高高的马头墙为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庭院也是一种常见的设置。这些“天井”式庭院往往非常小而狭窄,其尺寸类似于井口,因此得名。
徽派民居的布局
徽派民居是由几栋三四面的两层楼房围绕一个或多个“天井”内部庭院组成。这些围合式民居以“天井”为代表,深受徽商青睐。在风水中,水象征财富之源;房子四个侧面的雨水可以通过石板屋顶引导到庭院——象征着财富的内流。这个过程被称为“四水回堂”。
徽式民居的历史
徽式建筑是由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44-1912)徽州商人建造和发展的。他们发迹回国后,修建住宅、祠堂、牌坊、寺庙。
徽派民居生活
古代徽商云游各地经商,把妻子留在家里侍奉父母、抚养孩子。他们可能每年只回来一次,有时甚至更少。如今,徽州古村落中,不少徽商名家故居向游人开放。与他们的祖先不同,当地居民家门口出售各种各样的特产,甚至还敞开大门为游客提供住宿。
徽派民居去哪里
黄山周边地区是徽派建筑的中心。红春和西递是两个最具代表性、保存完好的徽派民居的古村落,自2000年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土楼,福建客家人的城堡式圆屋中国南方福建省山区客家人的土楼被称为土楼,字面意思是“泥土建筑”。居住着一个世代相传的大家族,每座建筑都充当一个村庄单位,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称为“家族的小王国”。
福建土楼的布局土楼最常见的是矩形或圆形,是围绕中央开放庭院的大型封闭式堡垒式土楼。出于防御目的,客家人建造土楼,土墙厚达六尺,仅第三至五层开窗。大多数土楼通常只有一个通向主庭院的门禁入口,甚至还有地下隧道可供逃生。
福建土楼的历史这些土楼大多是由中国客家人在 12 世纪至 20 世纪期间建造的。在此期间,他们从饱受战争蹂躏的北方地区迁徙到中国南方的福建省。
福建土楼的生活土楼一般高三五层,房间多达数百间。一个小家庭拥有一套从底层到最高层的垂直套间:底层是厨房和畜栏,二层是粮库,三层或更高层是起居室和卧室。土楼结构鼓励公共生活,尽管每个家庭都有单独的住房部分。居民们会在中央庭院聚集,举行祭祖、婚礼等仪式,长长的走廊贯穿大楼的每一层。
去哪里看土楼客家土楼至今仍存有3000余座,主要集中在福建省西南部的永定、南京、华安县;其中,2018年有46座图卢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窑洞,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之前看到有文章中说中国仍有超过 200 万人居住在窑洞中。这些窑洞民居是我国北方黄土高原上常见的四千多年民居典型。
窑洞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窑洞据说建于夏朝(约公元前2100-1600年),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经过岁月的演变,这些窑洞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在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44-1912)时期,窑洞的流行达到顶峰,并在中国北方广泛建造。
窑洞布局窑洞大多沿悬崖、山谷两侧分布,以顺应地形。由于那里有多孔的黄土,相对容易挖掘,使得窑洞成为一个合理的选择。从风格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类型是悬崖窑洞,直接开凿在黄土悬崖上或沿山坡;外面通常有一个小院子,用泥墙围起来。在没有山坡和沟壑的情况下,人们会在地下挖一个深约5至8米的方形坑,形成一个下沉的庭院,并横向开挖洞室。
窑洞的生活通常,一个家庭由几个相邻的窑洞组成,这些窑洞之间由小隧道相连。每个房间宽约3至4米,深6至8米。室内空间周围的泥土将使窑洞冬暖夏凉。窑洞可以很好地保护人们免受强风和恶劣天气的影响。
哪里可以看到窑洞窑洞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省。其中,最著名的窑洞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北360公里处的延安的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