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只有中国人才能明白的美,5种特色合院

创造庭院 2024-05-17 10:54:41

说到中国的传统民居,你可能已经在中国的老电影中见过一些。其布局遵循中国民居“外封闭、内开”的传统理念;与西方四面环花园的住宅截然不同,这些庭院式住宅包括一个或多个四周由建筑物或高墙围成的庭院,通常被称为“合院”。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类型适应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和居住目的。在四合院这个系列中,历史上出现了5种特色四合院,横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到中国的农村地区。

1.四合院,北京传统四合院

北京标志性的胡同由一排排被称为“四合院”的建筑组成,字面意思是“四边封闭的庭院”。较小的四合院可能只有一个庭院,而较大的四合院可能有三个或更多庭院。简而言之,紫禁城——中国皇帝的住所——可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四合院建筑群。

北京四合院的布局

通常,一个四合院至少由四个房间围成的院子组成。根据风水理论,四房布局在南北、东西轴线上是正常的,而正门通常位于东南角。宽敞的庭院可以接收更多的阳光,可以作为家庭活动的户外空间。

北京四合院的历史

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1271-1368),距今约七百年。在此期间以及随后的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44-1912),当北京正式成为国家首都时,四合院及其相关的胡同都围绕皇宫和宫殿建造成同心圆。分布在北京市中心大部分地区,也就是如今北京二环。

北京四合院的生活

数百年来,四合院传统上都是由大家庭单位建造和居住,许多代人共同居住在各个侧翼。如今,由于人口增长和住房短缺,其中大多数已被分成密集的多户住宅。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挤在一个四合院里,不得不共用公用厨房和公共卫生间。在里面,邻居们彼此很了解,并且像大家庭一样紧密地生活在一起。经常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在自家门外喝茶、在院子里洗衣服。

北京哪里看四合院

以四合院为基本单位的胡同大多位于北京市中心,著名的有南锣鼓巷、烟袋斜街、东交民巷等。有些是受欢迎的购物和餐饮区,而另一些则是传统居住区安静而空旷的小巷。您有机会可以与家人一起参观当地居民的四合院。

2.石库门,上海特有的弄堂

正如四合院是北京特有的一样,上海特有的传统民居是石库门,字面意思是“石框门”。石库门式房屋的特点是入口处有一个石拱门,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前院狭窄,有高高的砖墙保护。

上海石库门的布局

由于当时的租界空间有限,采用了类似于西式联排别墅的两层或三层结构,以提供高效的住房;里面按照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保留了一个小院子,可以洗衣服、晒衣服、准备饭菜等日常用处。

上海石库门的历史

这种石库门的建筑最早出现于 1860 年代,为当地富裕家庭建造。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影响在上海逐渐扩大,1910年后建造的石库门呈现出更加现代的面貌。在 20 世纪 30 年代,它们的人气达到顶峰,是大多数上海人的家。

上海的生活

最初,每座石库门建筑都住着一个家庭;但后来,为了满足老上海蓬勃发展的住房需求,许多家庭都集中居住在一栋楼的各个房间里。石库门的住户共用卫生间、厨房、走廊、楼梯……公共厨房里有五六个炉灶的情况并不少见。

上海哪里可以看到石库门

曾经在上海占据主导地位,但现在正在从景观中消失。幸运的是,高楼后面还残留着几座石库门式的房屋。想要一睹传统里弄住宅的活力,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参观田子坊。或者您可以参观上海新天地,了解石库门的样子,新天地是传统石库门建筑的重建版本。

3.宏村、西递古村落的徽派民居

徽派民居以白墙、灰瓦顶、高高的马头墙为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庭院也是一种常见的设置。这些“天井”式庭院往往非常小而狭窄,其尺寸类似于井口,因此得名。

徽派民居的布局

徽派民居是由几栋三四面的两层楼房围绕一个或多个“天井”内部庭院组成。这些围合式民居以“天井”为代表,深受徽商青睐。在风水中,水象征财富之源;房子四个侧面的雨水可以通过石板屋顶引导到庭院——象征着财富的内流。这个过程被称为“四水回堂”。

徽式民居的历史

徽式建筑是由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44-1912)徽州商人建造和发展的。他们发迹回国后,修建住宅、祠堂、牌坊、寺庙。

徽派民居生活

古代徽商云游各地经商,把妻子留在家里侍奉父母、抚养孩子。他们可能每年只回来一次,有时甚至更少。如今,徽州古村落中,不少徽商名家故居向游人开放。与他们的祖先不同,当地居民家门口出售各种各样的特产,甚至还敞开大门为游客提供住宿。

徽派民居去哪里

黄山周边地区是徽派建筑的中心。红春和西递是两个最具代表性、保存完好的徽派民居的古村落,自2000年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土楼,福建客家人的城堡式圆屋

中国南方福建省山区客家人的土楼被称为土楼,字面意思是“泥土建筑”。居住着一个世代相传的大家族,每座建筑都充当一个村庄单位,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称为“家族的小王国”。

福建土楼的布局土楼最常见的是矩形或圆形,是围绕中央开放庭院的大型封闭式堡垒式土楼。出于防御目的,客家人建造土楼,土墙厚达六尺,仅第三至五层开窗。大多数土楼通常只有一个通向主庭院的门禁入口,甚至还有地下隧道可供逃生。

福建土楼的历史这些土楼大多是由中国客家人在 12 世纪至 20 世纪期间建造的。在此期间,他们从饱受战争蹂躏的北方地区迁徙到中国南方的福建省。

福建土楼的生活土楼一般高三五层,房间多达数百间。一个小家庭拥有一套从底层到最高层的垂直套间:底层是厨房和畜栏,二层是粮库,三层或更高层是起居室和卧室。土楼结构鼓励公共生活,尽管每个家庭都有单独的住房部分。居民们会在中央庭院聚集,举行祭祖、婚礼等仪式,长长的走廊贯穿大楼的每一层。

去哪里看土楼客家土楼至今仍存有3000余座,主要集中在福建省西南部的永定、南京、华安县;其中,2018年有46座图卢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窑洞,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之前看到有文章中说中国仍有超过 200 万人居住在窑洞中。这些窑洞民居是我国北方黄土高原上常见的四千多年民居典型。

窑洞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窑洞据说建于夏朝(约公元前2100-1600年),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经过岁月的演变,这些窑洞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在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44-1912)时期,窑洞的流行达到顶峰,并在中国北方广泛建造。

窑洞布局窑洞大多沿悬崖、山谷两侧分布,以顺应地形。由于那里有多孔的黄土,相对容易挖掘,使得窑洞成为一个合理的选择。从风格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类型是悬崖窑洞,直接开凿在黄土悬崖上或沿山坡;外面通常有一个小院子,用泥墙围起来。在没有山坡和沟壑的情况下,人们会在地下挖一个深约5至8米的方形坑,形成一个下沉的庭院,并横向开挖洞室。

窑洞的生活通常,一个家庭由几个相邻的窑洞组成,这些窑洞之间由小隧道相连。每个房间宽约3至4米,深6至8米。室内空间周围的泥土将使窑洞冬暖夏凉。窑洞可以很好地保护人们免受强风和恶劣天气的影响。

哪里可以看到窑洞窑洞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省。其中,最著名的窑洞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北360公里处的延安的窑洞。

0 阅读:42

创造庭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