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农民企业家孙少安出资15000元,建起了的双水村小学。学校落成典礼大会上,上级领导轮番表彰他的义举。人群中的孙玉厚看到这一幕,哭的不能自已! 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春风渐渐吹过了黄土高原。在《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是一个藏身于山丘之间的小村庄,这一年有了重大的改变。村里的孙少安,一个年轻而有远见的农民企业家,决定用自己辛苦赚得的15000元,为村里建造一所新学校。 故事的开端,是在一个春末夏初的日子。孙少安在县城的市场上卖出了他的一批土特产后,站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心中突然生出了一个念头。他思考了许久,思考村里孩子们的未来,思考他自己未曾完成的学业梦。就这样,他决定将这笔钱,用于建设一个能够改变村里命运的地方——一所学校。 建设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孙少安不仅要面对资金的压力,还需要解决建材运输、施工队伍的管理等问题。他每天都亲临现场,和工人们一起挥汗如雨,确保每一块砖、每一捧砂都能稳稳地放在正确的位置。期间,他还得和村里的老一辈解释这笔花销的必要性,得到了许多村民的支持与帮助。 高潮发生在学校即将完成的那一天。当最后一捧水泥平整在操场上,孙少安站在未完全干透的水泥地上,看着眼前这座他一砖一瓦堆砌起来的学校,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和期待。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村里未来希望的象征。 终于,学校建成的那一天到来了。1985年的一个晴朗早晨,全村人都聚集在新学校的操场上,举行了一个简朴而庄重的落成典礼。上级领导和教育局的官员们都来到了现场,对孙少安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表彰。电视台的摄像机也对这位平凡农民企业家的非凡行为进行了记录。 孙玉厚的泪水是无声的,但在这个光辉的瞬间却说尽了心中的千言万语。他看着孙少安,这个他亲手拉扯大的儿子,如今站在全村人面前,被誉为改变命运的英雄。孙玉厚的心中,既有骄傲,也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 孙少安走下讲台,穿过人群,每一步都踏在了村民们期待的目光上。他走到父亲的身边,低声的几个字,比任何激昂的演讲都更让孙玉厚感到心头的震动。这简单的对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情绪,但在这父与子的世界里,却足以让两人的心灵深深相通。 孙玉厚擦去眼角的泪水,这是他多年来少有的情感流露。他是一个传统的农民,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是以坚硬的外壳面对世界的。他经历了无数个日出日落,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担,见证了双水村从贫瘠到逐渐兴盛的变化。此刻,他的儿子,孙少安,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了他一生未竟的梦想——让村里的孩子们能够走出大山,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在孙玉厚的心中,这所新学校不仅是一座教学楼,更是一个希望的象征。他想到了孙少安小时候,那个总是跟在他身后,眼里充满好奇的小男孩。那时候的少安,经常抓着他的衣角问:“爸,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他总是笑着摸摸少安的头,心想总有一天,这孩子会看到更多的世界。 这一天终于来了,孙玉厚看着眼前这座崭新的学校,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他想到了村里的其他孩子们,他们将有机会在这里学习知识,改变未来。也许他们中的许多人将会成为教师、医生甚至更远大的职业,这一切都因为今天孙少安的付出而成为可能。 随着典礼的进行,村里的人陆续上前,与孙少安握手,表达他们的感谢和敬意。孙玉厚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除了感慨,还有一丝释然。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多年前在贫困和困境中坚持抚养儿子,今天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当天晚上,双水村里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庆祝晚会。村民们自发地聚集在学校的操场上,点起了篝火,共同庆祝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孙玉厚坐在火光旁,听着村民们的谈话和笑声,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 他看着孙少安在人群中穿梭,与每一个人交谈,脸上始终保持着温和的笑容。孙玉厚心里清楚,这个儿子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跟在他后面砍柴的小孩了。他已经成长为真正的双水村之光,一个能够引领全村前进的领导者。 这个晚上,孙玉厚在篝火边静静地坐着,让火光映照着自己的老脸。他的心情复杂但满足,知道这一刻,是他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珍视的时刻。他不再是那个为生计而忧心的老农民,而是一个见证了自己儿子成就的父亲,见证了一个小村庄走向希望的长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