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每次回家总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惆怅感。
母亲依然不厌其烦地絮絮叨叨,而父亲也一如以往地沉默着,上次的离别仿佛就在昨日。
可是那两鬓醒目的白发,额角深刻的皱纹,无不提醒着我们,父母已渐渐苍老。
忍不住想起清朝蒋士铨的一句诗“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出自他的《岁末到家》,一字一句,戳中了多少人的泪点。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这首诗的作者蒋士铨是清朝著名文学家,在诗词和戏曲方面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赵翼、袁枚并称“江右三大家”。
他的父亲蒋坚是位秀才,擅长刑名之学,曾协助地方官屡破奇案;母亲钟令嘉也是位通晓经史,能诗善文的才女。
在他出生没多久,因为家境贫困,父亲远行谋生,所以他从小是由母亲抚养。
三四岁时,他的母亲便亲自教他识字,“断竹篾为点画,攒簇成字教之”。
对蒋士铨而言,钟氏不仅是他的母亲,更是他的启蒙恩师,母子间的感情自是深厚。
这首《岁末到家》写于公元1746年,在此之前,他拜状元金德瑛为师,随师离开家门,游历四方,结交名士。
一直到了年末才赶回家中,面对母亲的殷殷关切,一时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诗,一字一句,戳中了多少人的泪点。
诗歌首联通过描写母亲见儿子归来的喜悦之情,烘托母亲的“爱子无尽”。
看似很平淡的10个字,便将母爱的深沉无尽,强调得异常鲜明突出。
这种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的表现方式,远比含蓄的表现手法更触动人心。
接着颔联和颈联,诗人开始对“爱子无尽”展开具体描写。
颔联两句“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从回忆写起。
诗人截取了两个经典意象,“寒衣”和“家信”,蕴含了母亲对儿子无限的思念和关爱。
“密”字将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密密缝衣的场景写活了,和孟郊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新”字则说明母亲写信之频繁,思念之情不言而喻。
颈联又回到了现实,描写了母子相见的情景。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母亲明明如此思念儿子,可是当见面时,看到儿子面容清瘦,心中只剩了心疼。
又将儿子拉到面前,絮絮叨叨地询问路上的风尘劳顿。
这两句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一下子便将读者摄入一种母子团圆的氛围中,短短10字,一个“爱子无尽”的母亲形象便跃然纸上。
从回忆到现实,母亲的关爱,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间,让诗人既感激又愧疚,于是便发出了如斯感慨,“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诗人一年到头,在外奔波,无法在母亲跟前尽孝,可是母亲对他的爱却丝毫不减,怎能不令他愧疚呢?
而他“不敢叹风尘”的原因,除了内疚,也是为了不让母亲担忧,母子间的深厚感情由此可见。
整首诗并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词句,只是以平淡朴实的语言,将母子亲情极自然、极深刻地表现出来。
一字一句仿佛从肺腑中镂出,戳中了多少人的泪点。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母爱的伟大,尽在这首返乡诗中。
回家的道路也许很漫长,也许很拥挤,但走过这一程,迎接我们的将是一场盛世温暖。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离离原上 草
传》 大宝二宝亲, 子女同均匀。 对孩儿真意, 父母最情深。 旧有墙头记, 愧负养育恩。 多尽双亲孝, 因人是肉心。
黑国士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