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做官的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一边种地一边读书,把这传统留给后代。
时代在发展,咱们不能再指望着公务员、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还有知识分子去挑大粪、下农田干活了。不过,他们确实该去社会前线参与劳动,因为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真正懂得老百姓心里怎么想,体会到大众日子的不容易。
说白了,歪嘴和尚把经念歪,说白了就是不看重劳动人民,不关心百姓的难处,没跟劳动人民站在一起。
从老百姓里出发,再回到老百姓中去,这才是守住最开始想法的唯一路子,也是克服困难的不二选择。
毛主席跟从苏联回家的儿子讲,你别留在城里头,先去乡下干活,多跟老百姓打交道。要是不劳动,早晚会出岔子。1963年,毛主席在杭州检查工作,看到大家的劳动成果时说:“当官的如果不劳动,说不定就变得跟国民党一样了。所以说,劳动这事儿长远得很,是确保领导权一直在劳动人民手里的关键。”这些都是毛主席亲口说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知道了,但估计还是有人想不明白。
王蒙那可是个大文豪级别的。他从农村回到城里头,80年代的时候还做过文化部部长呢。你说他读了多少书啊,可就是对毛主席的想法搞不懂。有次香港的主持人采访他,他可真不含糊,一顿嘲讽,说那时候的事儿多离谱。“咱们下乡去干活,还给农民兄弟布置写诗的任务,每人每天得写一首,我的天,这不是想把每个农民都培养成李白嘛,这不是胡闹嘛!”
你了解中国文盲怎么迅速减少的吗?那是通过大家互相教的方式,而且没找老师,也没用国家的钱。就是老百姓自己教老百姓。把知识分子派到农村去劳动,顺便教农民写点东西,可不是为了让农民都变成诗人。他们每天抽点时间写三行二十个字,这不就完成了学习的小目标嘛。主要目的是提升农民的识字能力和文化素养,谁说非得培养出大诗人李白那样的了?你自己多认几个字,就别觉得自己多牛了,是吧?
你是不是真觉得农村少了农民就不行,车间里没工人就转不动,非得干部或文化人上手干才行?有些人啊,不但帮不上忙,还净捣乱。王震将军到了晚年,有次感慨地说:“毛主席的眼光,比我们超前了五十年。” 我个人的看法是,毛主席那眼光,简直比我们超前了一万年不止。
那时候,咱们分两批人去干活,一批去了工厂,另一批去了乡下。毛主席他觉得,干部们不用老待在办公室里,一年里花上四五个月去基层锻炼锻炼,挺不错的。等大家干完活回来,你看从工厂回来的那些干部和文化人,一个个脸上都带着笑,没人抱怨啥。可从乡下回来的那拨人,特别是文化圈里的,就成了说毛主席坏话的主力。
大家都觉得挺奇怪,这事儿咋回事儿啊,咋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呢?你要是能琢磨透这现象,就能明白毛主席的一片苦心了。那会儿啊,工人的待遇可比公务员好多了,在工厂上班,那可是美差一件!反观农村,那日子是真苦,就算农民把家里最好的屋子让出来给他们住,国学大家季羡林还是说那地方跟牛棚似的。毛主席走了以后,季羡林还写了本书,书名叫《牛棚杂忆》。
农村真的就差你们那点劳动力吗?其实根本不是这样!那些在工厂里干活的人,回来后没抱怨,这就说明工厂的管理制度挺到位,大家平等相待,一起努力工作,氛围特别和谐。但要是从农村回来的就开始吐槽,那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农村生活确实不容易。既然农村生活这么难,那咱得想想办法呀,得拿出解决方案来,而不是在那嘲笑农民没文化、难打交道、不讲卫生。也别一到过年过节就嘀咕,说谁谁在背后给你使绊子。
为啥我觉得毛主席比我们看得长远得多呢?原因是我在车间干了好多年,发现下面的人真是抱怨连连,生活里各种不顺心。用工方式五花八门,乱七八糟,而且还得过那种日夜颠倒的日子。更别提有些车间,粉尘大得吓人,可厂里连口罩都舍不得发。咱们国家的尘肺病问题,以前都让全世界震惊了,其实还有好多别的职业病呢。就像那些私人鞋厂,用的胶水质量差得要命,都有毒,听说还让一些女孩子怀不上孩子。
毛主席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要你去找出问题,而不是光看你埋头苦干,产量多了那么一点。他在那份《各级领导得动手干活的指示》里头说了:“其实啊,好多问题,咱们下到地里,出出汗,就能找到解决办法!”
很多人就是想不明白,觉得我这个有文化的人,咋能去干活呢?这不是大材小用吗?但毛主席的想法是,让你去劳动,你要是觉得不对劲,直喊累,那其实就说明你发现问题了。这时候,你得琢磨琢磨怎么解决,而不是一走了之,走了还抱怨,把农民兄弟丢在一边受苦。老百姓懂得不多,他们没招儿,只能干着急。
不过,有些读书人给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按家庭给农民分地,各家自种自吃。毛主席当时回应道,要是都这么做,家家户户养牛耕地,那不就回到了像春秋战国那时候了吗?这样还怎么谈得上农业的现代化呢?农业啊,它也得像工业那样发展,咱们得往这方面琢磨。
那时候,毛主席老想着怎么把农业搞上去,他可不是那种全国统一模式的人。有的地方搞合作社,有的地方就自己干。一开始,他提倡的是“想加入就加入”,挺灵活的。从毛主席以前的军事经历就能看出,他是个会变通的人,只要能达到目的,啥方法都敢试试。但后来农业上没搞出个名堂,有人就把责任全推到他一个人身上,我觉得这种做法,简直就是那些文人的胆小怕事。
派文化人去农村,本意是想让他们帮农村找出路、想办法致富。结果呢,他们想不想办法?根本没想,一个个都忙着去写那些“伤痕文学”了。谁哭得最惨,谁得到的就最多。我读了毛主席的书,仔细琢磨了一下,发现了一个规律:哪个领域毛主席影响最大,哪个领域就最受老百姓信赖。就像人民子弟兵,全国人民对他们那是无条件地信任,谁说他们坏话都不行。
为啥文化人和专家们会让老百姓心里头直犯嘀咕呢,说白了就是以前大家伙儿对他们不服气。他们那时候啊,跟石头一样硬,说啥都听不进去,根本不理解让他们下乡是为了啥。本想着让他们在劳动里头好好磨练磨练,跟老百姓心贴心,结果呢,人家可没把你当个宝。劳动力那么多,少你一个不少。到头来,问题找不着,解决更别提了,倒是整事儿挺在行。
毛主席对“脱产干部”持不赞同态度,这源于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特别是通过研读《资治通鉴》和《容斋随笔》所得。他深知,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往往并非因为愚笨之人太多,相反,能够进京中举的,都是凤毛麟角般的人物,是人群中的佼佼者。那么,为何这些才华横溢之士却未能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呢?毛主席反思,那些整天待在紫禁城里的官员们,远离农村、前线士兵和城市小工业者的真实生活,仅凭想象和主观臆断来制定政策,这无疑是不切实际的。他们不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缺乏实战经验,这样的政策又怎能奏效呢?
在大搞生产那会儿,毛主席讲过这样的话:“要是干部们没了劳动的主动性,那肯定就会跟群众疏远。不了解老百姓的辛苦,他们就会变坏,跟着资产阶级跑,最后成了高高在上的特殊阶层。” 现在该明白了吧,劳动就是让我们去体会百姓生活的一个方法,不是想整谁。不能跟古代那些进士、举人似的,连花生是长在树上还是地里都不知道。要是这样,还喊着要为老百姓说话,那最后也只能是瞎嚷嚷。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上初高中的时候,心里头琢磨的都是:“我得拼尽全力考个好大学,那样以后就不用干活了。”还有的呢,琢磨的是:“等大学毕业,我就去考公务员,这样也不用干活了。”听到这种想法,我真是吓得直哆嗦。你们可是要挑大梁的人啊,要是都抱着这种念头,那以后咱们还怎么跟人家竞争?说不定哪天又得被欺负上门了!
现在说毛主席思想的人挺多的,就连学校里也会提到,可大多数人都不买账,这主要有俩原因。一个是老提毛主席过去的事儿,现在的环境和那时候不一样了,大家没啥共鸣。再一个就是讲的内容都太宽泛了,年轻人心想,我又不管国家大事,也没本事打天下,这些对我来说没啥意思,不想听。
毛主席年轻时,老是在农村呆着,为啥农民喜欢跟他唠嗑呢?因为他能把救国救民的大道理,跟农民每天吃啥饭、喝啥粥这些小事儿扯上关系,并且说的都是通俗易懂的话,一点古文都不带,农民们自然愿意听!要是现在跟年轻人聊毛主席的思想,也得跟他们的未来挂上钩。比如说,你考大学、考公务员,要是就想着不干活、享清福,那你后代可就得遭殃了。你用毛主席那一套哲学给他剖析剖析,他立马就会觉得这种想法不对劲。
我以前说过,毛主席思想的核心在于拿好处拢人心。你想啊,为啥古代那些王朝更迭、异族打来打去时,老百姓都只是站旁边看热闹,心里头想着:“这事儿跟我有啥关系?”可毛主席厉害就厉害在这儿,他能把大伙儿都发动起来,办法就是直接跟大伙儿说:“这事儿啊,跟你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你要是跟老百姓们多打打交道,在村子里头混久了,自然而然就懂得咋样让乡村兴旺起来。你要是去车间里头实干一阵子,你立马就能瞅见为啥内需老是提振不起来,心里头就开始琢磨着怎么解决这事儿。要是真把这个问题给摆平了,那好处是落在谁头上呢?有些人琢磨着,这不就是给普通大众谋福利嘛,因此他们就不乐意去动脑筋想办法。
说白了,对自己好、对企业头头好、对国家好、对大伙儿好,这些都是紧密相连的。要是大多数人日子过不下去,社会上的钱就少了,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日子也不会好过。大伙儿就像是盖房子的地基,你要是不在地基上多花点心思,房子肯定禁不住风雨!
盼着以后社会上能多出些贴近老百姓的毛主席讲座。毛主席的那一套思想,说白了就是种大智慧、大哲学,别再老讲那些具体技巧、方法啥的,大家听着感觉跟现在生活脱节,不爱听。要是能把这些思想提到哲学那个层面上来讲,那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传之久远。
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和孔学、神学都不一样。孔学呢,它是从上面往下面灌输的,老想着教育大伙儿,那些稍微识几个字的人就整天念叨着“横渠四句”啥的,结果光顾着自己感慨,啥实际行动也没有。神学呢,尽给你灌心灵鸡汤,让你一门心思等着下辈子投胎享福,全都是些不着边际的东西。
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是从基层出发的。他讲过,“那些搞得好的合作社和生产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领导干部和社员们一块儿,都爱积极劳动。反过来,那些搞得不太好的合作社和生产队,情况就正好相反,它们的领导干部往往不愿意跟社员们一起劳动。”
简单来说,就是得深入到劳动人民中去,和他们融为一体,成为他们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