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日军进攻桂林,巨赞法师举起屠刀,手刃了130多个日本鬼子,他杀红了眼,怒吼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已进入最为惨烈的阶段。桂林,这座美丽的山水城市,也未能幸免于战火的洗礼。1944年,随着日军的南进,桂林的天空笼罩着硝烟与死亡的阴影。 巨赞法师,原名潘楚桐,出生于清末,经历了中国从帝制到共和的动荡变迁。他的一生,是对抗压迫与争取自由的一生,这一年,他将面对生命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挑战。 巨赞法师的抗日之路始于他的信仰与愤怒。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巨赞法师已是杭州灵隐寺的僧人。但是,他对佛教的修行并未使他远离世俗,相反,他将佛教的慈悲心肠转化为对侵略者的抵抗。1944年秋,当日军兵临桂林城下,巨赞法师决定再次“入世”,投身抗战。 巨赞法师以灵隐寺为基地,秘密组织了一支由僧侣和民间爱国志士组成的抗日小队。他们夜以继日地训练,学习使用简单的农具和武器。这些平日里讲经说法的僧人,如今都化身为手持武器的抗日战士。1944年夏末,得知日军将进攻桂林,巨赞法师和他的队伍立即从杭州出发,奔赴桂林。 1944年,桂林的夜空中闪烁着无数星光,而地面上则笼罩着一层难以驱散的紧张气氛。随着日军的接近,整个城市仿佛屏住了呼吸。巨赞法师和他的队伍在这样的夜晚中踏上了行动的旅程。他们穿行于乡间的小路上,步履维谨,声音几乎被夜风吞噬。这支队伍由二十多名僧侣和地方义勇组成,他们的目标是一个位于桂林近郊的日军临时营地。 巨赞法师身着灰色的僧袍,头戴僧帽,背负着一把重达十几斤的大刀。这把大刀是他在抗战初期便已携带的武器,虽不如军用武器那般精致,但足够锋利,能够斩断一切阻挠。他的身姿高大,步伐稳重,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决心的光芒。僧侣们虽身穿袈裟,但每人都隐秘地配备了简单的武器,从棍棒到锄头,每样都是平时修行与劳作之具,此刻却变成了抵抗侵略者的工具。 夜色愈深,星光愈亮,他们终于来到了敌营附近的一片密林中。巨赞法师在队伍前方低语几句,示意大家分散行动,用树木掩护身形。他们必须非常小心,因为一旦被敌人发现,不仅自己将处于危险之中,还可能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因此,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谨慎。 月光如银,洒在营地的帐篷上,形成一片片明暗交错的影子。巨赞法师观察了一会儿,确认敌人的守卫相对疏散,这是突袭的最佳时机。他示意队伍中的几名僧侣和志愿者绕到营地的另一侧,以便从两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他们的行动非常迅速,但又保持着足够的沉默,就连脚下的枯枝也未发出过多的响声。 终于,巨赞法师率先冲出树林,高举手中的大刀,直扑最近的一名日军哨兵。在星光的照耀下,他的袈裟仿佛变成了一片战场上的幽灵。他的动作迅速而猛烈,那名哨兵甚至未能及时做出反应便已倒地。接着,他如入无人之境,每一刀都精准而致命,几乎每一次挥舞都能够带走一个敌命。 随着他的突击,营地内的日军开始骚动,一阵混乱之中,枪声开始响起。但巨赞法师和他的队伍已经准备好了迎战。他们在混乱中利用营地内部的掩体,逐个狩猎那些惊慌失措的日军。战斗变得异常激烈,巨赞法师身先士卒,他的每一次攻击都充满了愤怒与正义的力量。他的目标清晰——拯救家乡,保护同胞,驱逐侵略者。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当最后一名敌人倒在他的刀下时,整个营地已被彻底控制。巨赞法师站在营地中央,四周是倒下的敌人和破碎的物资。他的袈裟上沾满了血迹,手中的大刀也染红了一半。在这一刻,他仰天长啸,那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在寂静的夜空中回响,如同对这场暴戾的战争的最后宣判。 随着曙光的到来,巨赞法师带领着他的队伍默默地离开了战场。他们的行动虽然惊心动魄,但在每个参与者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场战斗不仅是对日军的一次有力打击,更是对抗暴力与保护平民的一次壮举。而巨赞法师,这位一生都在追求信仰和正义的僧人,再次证明了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有光明存在,只要有人愿意为之奋斗。 来自 中国佛学院教研处编. 新时期佛教教育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202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