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日本战俘在回忆录中,爆料两位烈士是叛徒,其中就有我党的高级特工,东北抗日英雄张永兴。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成为了国际焦点,这里的土地沐浴在军事的火光与民族主义的激情之中。张永兴,这位出生于辽宁省宽甸县的普通村民,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和坚定信念,成为了那个动荡时代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故事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篇章,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勇气和牺牲,还揭示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永兴在辽宁省的小学教书,但是随着日军的侵入和国内对抗日的号召,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国家危机和个人的民族责任感驱使,张放弃了安稳的教师生涯,决心加入抗日的行列。这种转变标志着他人生的一个新开始,也预示了后来的种种波折。 张永兴与地方土匪首领高鹏振的合作,虽出于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却也显示了他如何能够在困境中寻找到生存和抗争的方式。这种策略不仅帮助他迅速建立起一个有战斗力的队伍,而且还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张永兴逐步深化了自己对于抗日和革命的理解。 1932年冬,张永兴与老同学刘进中在南京的偶遇,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两人的深夜长谈,不仅重燃了张的革命激情,还让刘进中看到了他的潜力。这段深情的交流最终导致了张永兴的人生发生重大转变,他被正式引荐给了中国共产党的高级情报组织,并开始了更为秘密和危险的地下活动。 在张永兴的领导下,齐齐哈尔的情报网迅速成型,成为抗日力量的重要一环。这个网络不仅涉及普通市民,也包括了地方官僚和军事人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和传递信息,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宝贵的情报。但正是这种活动的高效和隐蔽性,也让他成为了日军特务机关的眼中钉。 在1936年的一个寒冷的秋夜,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街道异常安静,只有偶尔的狗吠声打破了夜的沉默。张永兴,这位东北抗日的核心人物,正带领着他的几位密切同事在街头巷尾中穿行,他们的脚步轻快而谨慎,试图躲避日军的搜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和不安的气氛,因为他们刚刚得知,他们辛苦建立的情报网因为一名叛徒的出卖而暴露了。 这个情报网络是张永兴费尽心思建立的,它不仅包括了从铁路局到伪政府的各级工作人员,甚至连普通的小贩和饭馆员工都是他们的眼线。这个网络曾经无数次帮助抗日力量获得了关键的军事情报,对于抗击侵略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这一切在叛徒蔡秀林的背叛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蔡秀林,原本是情报组织中的一员,由于无法承受日军的严刑拷打,他泄露了整个网络的重要信息,包括张永兴的真实身份和住址。日军得知这一情报后,迅速采取行动,对整个情报网络进行了致命的打击。在那几天里,许多与张永兴有关的情报人员被捕,有的甚至在抓捕中牺牲,整个抗日情报网几乎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张永兴在这场风暴中侥幸逃脱,但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必须尽快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重新组织力量。然而,正当他试图潜回家中取回一些重要文件时,不幸被日军的特务发现。他被捕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抗日阵营,许多人为之震惊和悲痛。 被捕后,张永兴被关押在日军的一个秘密监狱里,那里专门用来关押和审问重要的中国抗日人物。日军试图通过对张永兴的审讯来完全摧毁剩余的抗日网络。审讯室内,日军宪兵队长土屋芳雄亲自监督着对张永兴的审讯。他们对张进行了残忍的拷打,试图迫使他泄露更多情报。 在审讯室里,张永兴遭受了各种非人的折磨。他被绑在冰冷的铁椅上,日军用各种工具对他施加痛苦,包括电击和水刑。尽管身体遭受极度的痛苦,张永兴的精神却异常坚定。他闭紧了嘴唇,坚决不向日军透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每次被问及同志的信息时,他总是以沉默或是摇头回应。 张永兴的坚韧不拔给审讯他的日军官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们对他恨之入骨,但内心却不得不对这位铁骨铮铮的抗日战士感到敬佩。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也逐渐意识到,无论用何种手段,都无法从张永兴口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 最终,在1937年1月的一个清晨,日军决定结束这场无用的审讯。他们将张永兴带到郊外,一声枪响后,这位东北抗日英雄倒在了齐齐哈尔的寒风中。尽管英勇牺牲,张永兴的精神和坚定信念却永远镌刻在那些知晓他事迹的人们心中。他的牺牲成为了抗日战争中无数英烈中的一员,激励着后来的人们继续为国家的自由而战斗。 来自 王鑫. 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M].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