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0次列车开往邓家村站,司机回头一看,只剩下2节车厢,另外12节车厢都不翼而飞!是天灾?还是人祸? 1988年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社会和技术变革。此时,全国铁路运输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承载着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流动。然而,正是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年份,中国铁路历史上的一次严重事故震撼了整个国家。 一列命名为80次的列车,在前往邓家村站的途中发生了严重的脱轨事故。列车不仅是连接城市的纽带,也承载着成百上千乘客的希望与梦想,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场噩梦。 1988年1月23日晚上十点,当80次列车从昆明站准时发车,驶向上海。列车由一台内燃机车牵引,包括客车车厢和邮政车厢在内共计十五节。乘客们大多还在讨论着几天前发生的西南航空222号客机坠毁事件,心中充满了对生命安全的担忧。但他们不知道,更大的灾难即将发生。 由于地势起伏大,加之夜间视线不佳,列车在通过一个陡峭下坡时突然发生了颠簸。车上经验丰富的司机在通过风险地段时本已谨慎减速,但仍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凌晨一点二十二分,列车发生脱轨,十四节车厢中有十二节莫名其妙地从轨道上消失,仅留下两节车厢在寂静的夜中孤立无援。 在凌晨的寒风中,邓家村站的站长孙克宁听到了对讲机中传来的急切呼救,那是80次列车司机的声音,充满了恐慌和无助。孙克宁立即意识到,一个严重的灾难正在他的责任区内发生。他迅速拉响了紧急警报,启动了救援程序,这是一套为此类突发事件准备的紧急响应机制。 孙克宁首先联系了最近的铁路电务处,贵昆线铁二局的电工们接到消息后,虽然时间已深夜,但他们没有任何犹豫。电工队长李志强立刻组织了一支由十名电工组成的救援队伍,他们携带了必要的维修工具和急救设备,迅速驱车前往事故现场。夜色中,只有车灯的光芒在不断闪烁,映照着他们坚定而忧虑的面孔。 同时,孙克宁通过村广播系统通知了周围的村民。尽管是深夜,邓家村的村民们在听到广播后,没有丝毫迟疑地从床上爬起,迅速集结。村支书张华立即带领一些青壮年前往事故现场,他们拿起家中的锄头、铁锹等工具,准备帮助挖掘瓦砾和救援受困者。这些村民虽然并不是专业的救援人员,但他们都清楚,在这样紧急的时刻,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关乎生命。 脱轨的车厢散落一地,有的甚至被掀翻在沟渠中,冰冷的金属在月光下散发着阴森的光芒。一些车厢因为冲击力过大,已经严重变形,车厢内部的景象更是惨不忍睹。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后,首先确保了现场的安全,防止因为车厢不稳定进一步造成伤害。 李志强和他的电工队伍开始检查现场的供电情况,确保所有的电源都已经切断,防止触电事故发生。随后,他们使用强光手电筒照明,开始寻找可能被困的乘客。每当发现生还者,不论是电工还是村民,都会不顾一切地冲向前去,试图将被困者从瓦砾中救出。 同时,村民们利用自己的锄头和铁锹,帮助移开车厢碎片和路基上的石块,为救援车辆的进入开辟道路。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中,每个人都尽其所能,他们的身影在车灯和手电筒的照耀下,成为了一道道勇敢的剪影。 救援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夜,直到天明,才基本完成对生还者的救出。事故造成多人死亡和受伤,救护车和临时救援车辆往返不息,将伤者送往最近的医院进行救治。虽然这场事故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但通过这次救援行动,救援人员和村民的无私奉献也让人感受到了人性中最为光辉的一面。 当最后一名被困者被救出时,疲惫但略带欣慰的救援人员和村民们互相搀扶,站在晨光中,目送着救护车远去。虽然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他们的生活投下了阴影,但他们的行动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团结与坚强。这一夜,将会被刻画在邓家村乃至更远地区的记忆中,作为一次对生命尊严和人性光辉的深刻昭示。 来自 邬志豪编. 邬志豪电视新闻摄影作品选[M].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