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0年,肖华到北京赴任,大街上看到一香烟小贩:7年了,杀害黄骅同志的凶手终于

1950年,肖华到北京赴任,大街上看到一香烟小贩:7年了,杀害黄骅同志的凶手终于找到了! 1950年的中国,是一个国家从战争的硝烟中渐渐走向复苏与重建的关键时期。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建立,政府开始着手国家的各项重建工作。社会状况逐步稳定,但战争留下的创伤尚需时间去愈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肖华被调任至北京,担任总政治部副主任。这是一个重要的职位,象征着他在国家政治机器中的重要角色。肖华,这位年近四十的军事干部,其人生轨迹亦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 肖华的赴任之旅并非单纯的行政调动,而是充满了个人情感的旅程。他在车内,穿过北京的大街小巷,看着窗外的世界悄然变化,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对过去的回忆。这时,他的目光被街边的一个香烟小贩吸引。这个小贩貌不惊人,但肖华的直觉告诉他,这张脸他曾经见过。就在他试图回忆这个人的身份时,一句惊讶的话语脱口而出:“他不是当年杀害黄骅同志的凶手吗!”这个认出来的瞬间,不仅是对过去记忆的回归,更是对正义的一种期待的实现。 黄骅,原名黄金山,生于1911年的一个湖北省阳新县的贫穷农民家庭。黄金山的童年是在极度贫困中度过的。家中的经济来源仅仅依靠微薄的土地和父母日夜劳作的收入,但这些都不足以抵御连年的自然灾害和苛重的赋税。1926年,黄金山只有十五岁,他的父母因过度操劳和营养不良相继去世,留下他和他的兄长以及兄嫂相依为命。那时的黄金山,尽管年纪轻轻,却已经开始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和兄长一起下地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艰苦令人难以想象。 1928年的春天,黄金山的生活轨迹发生了改变。这一年,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队进入了阳新县,开始在当地开展农民运动。黄金山对这些人们所宣讲的平等与解放的思想感到震撼,他们的言论和行动深深地触动了黄金山的心弦。尤其是在他亲眼目睹了地主和富农对贫苦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后,他决定加入到这场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去。他开始积极参加地下组织的活动,很快,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坚定信念,黄金山被提拔为当地赤卫队的一名小队长,开始带领其他农民学习政治知识,参与反抗地主的斗争。 1931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黄金山的革命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被调入抗日根据地,迅速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抗日游击队的队长。在这一期间,黄金山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他带领着队伍多次打击日军的侵略行动,赢得了战友们的广泛尊敬和信任。1941年,黄金山被进一步提拔,担任了一个抗日根据地的副司令员,这一职位让他有了更大的舞台来展示他的军事才能和革命精神。 然而,1943年的春末,一场未曾预料的悲剧彻底改变了黄骅的命运。这一年的六月,黄骅正忙于组织和指导冀鲁边区的抗日和地方建设工作。6月30日的一个阴雨连绵的傍晚,黄骅在冀鲁边区的大赵村主持召开一个关于军区侦察工作的会议。会议正在进行时,几名不明身份的人闯入会议室,他们是被刑仁甫秘密指使来的杀手。这些人冒充来参加会议的同志,趁着黄骅不备,突然拔枪向他射击。黄骅虽然反应迅速,试图拔枪还击,但因距离过近,未能及时躲避子弹。 枪声响起的瞬间,会议室内一片混乱。黄骅中枪后倒在了血泊之中,他的警卫和其他参会人员立即反应过来,与凶手展开激烈的交火。在这场突发的冲突中,黄骅和其他七名同志不幸牺牲。这场背叛和暗杀的悲剧,不仅震惊了整个抗日根据地,也给了黄骅的同志和亲友以深重的打击。 这个悲剧的发生,对于像肖华这样的老革命来说,是一种深刻的心理创伤。他们中的许多人与黄骅有过深入的交往,对他的勇敢和执着有着切身的理解。黄骅的突然离去,让他们感到极大的失落和痛苦,也更加坚定了他们继续投身于革命事业,维护正义和真理的决心。肖华的这次偶遇,不仅是一次偶然的邂逅,更是命运的安排,让他有机会为黄骅及其他烈士讨回一些公道。 最终,这场街头的偶遇,导致了那些年前逃脱正义审判的凶手之一的落网。此人的落网,不仅为黄骅及其他牺牲者的家属和同志们带来了一丝慰藉,也象征着正义虽迟但不会缺席。肖华在确保了凶手被逮捕后,深知这一刻的意义远超过个人的复仇,这是对历史的一种交待,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正如何松涛当年对黄骅所说,无论多么艰难,革命的火种终将照亮前行的道路。 来自 徐为民编. 中国共产党人名词典[M].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