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台湾飞行员叶刚,驾驶编号为“白鲨”的国军侦察机,从金门成功起义,国家要给他嘉奖,没想到他只提了一个小要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英雄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能改变历史进程的决策。1953年的一次飞行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刻不容缓的历史瞬间。当时的国际局势复杂,冷战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世界。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对峙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潮。主人公叶刚,一个出生于河南的普通青年,经历了早年的战乱与苦难,这些经历使他铭记国仇家恨,立志为国家贡献力量。 叶刚原本在兵工厂工作,梦想能够制造出能保家卫国的武器。当国军开始招募飞行员时,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希望能在空中为国家效力。 经过严格的飞行训练,叶刚不仅展现出了卓越的飞行天赋,还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执行重要任务,为国家赢得了宝贵的空中优势。 然而,战后的内战使他深感痛苦和困惑,他难以接受同胞相残的现实。这种矛盾情绪在他心中积聚,最终促使他在1953年做出了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 在那一年的某个日子,叶刚驾驶编号为“白鲨”的国军侦察机,原本只是执行一次常规的侦察任务。但他心中已有了不同的计划——他决定借此机会,从金门飞向大陆,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 飞行中的高潮来得突然而紧张。叶刚机敏地将计划保密,直到最后一刻才向同机的新手飞行员孙志强透露真相。在完成飞行任务之后,当孙志强准备调转航向返回台湾时,叶刚果断地交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按360度飞”。这个决定让孙志强震惊,但也立刻体现了他的勇气和对大陆的向往。叶刚和孙志强冒着被国民党战机追击的危险,勇敢地飞向了大陆。 叶刚的飞机在战斗机的拦截下,继续稳定地飞向中国大陆,这一刻他的心情无比复杂。自从他做出这个重大的决定后,他的内心一直在战斗,他知道这次飞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地理上的转移,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上的解放。叶刚对于这次起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情感上的联结,他知道自己不再是为了别人而战,而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在临近中国大陆的海域上空,叶刚驾驶的“白鲨”号侦察机快速地穿越云层,地面的景象渐渐变得清晰。他的心跳随着飞机下降的速度加快,每一秒都充满了紧张和期待。当飞机的轮胎最终触碰到了大陆的土地,那一刻,叶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和喜悦。他深吸一口气,感觉到了自由的空气和新生的希望。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飞机一落地,叶刚和孙志强就被一群武装的士兵迎接,他们严肃的表情让叶刚意识到,尽管已经到达了大陆,但是他们的身份和动机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叶刚和孙志强被带到了一个临时设立的审查中心,这里有来自华东军区的官员和审查员。 审查过程是冷静而系统的。叶刚被单独带到一个简朴的审讯室,面对面地坐在一位中年军官面前。中年军官的表情平静,他的眼神透露出深邃的智慧和经验。他开始询问叶刚的过去,包括他的家庭背景、军事经历以及最重要的,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次起义的决定。 叶刚坦诚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他谈到了自己在河南的童年,那些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破坏,他的家人和他在国军中的经历。他解释了自己对于内战的痛苦和困惑,以及为什么他最终决定不再为旧的政权服务。他谈到了自己对新中国的希望和信任,以及他渴望为真正的和平和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这次审查持续了几个小时,中年军官仔细记录了叶刚的每一个答案,并对他的真诚和决心表示了赞赏。审查结束后,他们确认了叶刚的动机是纯粹的,他的行为是基于对新中国的信仰和对和平的渴望。因此,叶刚被正式认定为“架机起义飞向新中国的第一人”,这一称号不仅是对他行为的认可,也是对他精神的肯定。 虽然叶刚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和尊敬,但他的心中有着更深层次的需求。在与国家领导人的交谈中,当被问及未来的愿望时,叶刚表达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请求——他希望能够回到河南,回到他的故乡,与自己的家人团聚。他解释说,尽管作为飞行员的生活充满了荣耀和激动,但长期的战争和分离让他更加珍视与家人的团聚和平静的生活。 最终,叶刚的愿望得到了尊重和支持。他被允许返回河南,那里他找到了一份中学教师的工作。他在教室里不仅教授知识,更传递了他对和平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叶刚继续以一种不同的方式为国家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他的人生虽转向了一种更加平静而普通的轨道,但他对和平的承诺和对国家的贡献永远值得人们记住和尊敬。 来自:党史博览 2000-4-15 《驾机起义飞向新中国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