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1年10月,飞行员华龙毅满身鲜血靠在一块石头上,看着手提斧头围上来的陌生面

1951年10月,飞行员华龙毅满身鲜血靠在一块石头上,看着手提斧头围上来的陌生面孔,试探的用朝鲜话说道:“我是中国人!”对方回复:“OK!”华龙毅心中一咯噔:“这下完了!” 在1950年代的朝鲜半岛,战云密布,大国角力的同时,无数士兵和民众的命运因此被改写。1951年10月的一天,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华龙毅正处于这样动荡的历史洪流中。他是空四师12团的一员,驾驶米格-15战斗机,在战争中担任重要角色。那年他28岁,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曾在多次空战中获得胜利,是同袍们公认的空中英雄。 10月16日那天,华龙毅所在的飞行大队接到紧急命令,需要迅速升空拦截正向安州飞行的敌机。一队队的米格-15迅速起飞,冲向浓厚的云层。天空中的战局迅速变化,华龙毅和他的战友们突然发现自己被数量更多的F-86战机包围。面对敌机的围攻,华龙毅冷静指挥,调整战队队形,以求突围。 正当华龙毅带领飞行队在空中展开激烈交火时,他突然发现一架F-86偷袭其两翼战友。华龙毅立即反应,加大油门,直冲向敌机。他成功地将敌机击落,但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在随后的空战中,敌方利用高速机动的优势,华龙毅的飞机不幸被敌方火力重创。独自一人的他面对敌方的猛烈攻势,只能选择跳伞。 华龙毅的降落伞展开时,一股强烈的寒风扑面而来,使得这位飞行员顿时感到一阵刺骨的痛楚。他的左臂已经被机枪弹穿透,鲜血不断地从伤口中流淌出来,染红了他的飞行服。疼痛让他几乎无法集中注意力,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找到降落的地点,尽管视野因为伤口流血过多而开始模糊。 降落伞的绳索在风中呼啸,伞面不时被阵风猛烈地拉扯,使得华龙毅的身体在空中摇摆不定。他用尽了仅剩的力气,试图控制着降落的方向。下方的地形复杂多变,有密集的树林也有荒芜的山岭,而他必须避免降落在树木密集的区域以免发生更严重的伤害。 随着地面逐渐接近,华龙毅勉强辨认出一片相对开阔的地带,那是一处被岩石和低矮灌木覆盖的山头。他努力将降落伞往那个方向引导,心中祈祷能够安全着陆。身体的每一次晃动都让伤口的痛楚加剧,但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的求生意志让他忽略了痛感。 终于,华龙毅的降落伞缠绕在了一个高出地面的大石头上。他身体一震,几乎是从几米高的地方跌落,砰的一声落在了草丛中。虽然大石头减缓了他的落力,但这样粗暴的落地仍旧让他全身疼痛不已。他喘着粗重的气息,感觉全身每一个关节都在抗议这次粗鲁的对待。 华龙毅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后背靠着那块刚才救了他一命的大石头。他觉得自己的体力正在迅速流失,需要尽快止血。他用颤抖的双手摘下头上的飞行帽,尝试把它折叠成厚厚的一层用来压住伤口。但由于失血过多,他的手指无法灵活地操作,帽子几次都从血滑的手中滑落。 就在这时,他的耳边突然传来了细微的声响,像是有人或是动物在接近。他努力提高警觉,抬头朝声音来源的方向望去。由于视线模糊,他只能看见几个移动的模糊身影,而他的心中充满了不安和疑惑。他不确定来者是友是敌,只能依靠听觉和模糊的视觉来判断对方的意图。 为了确认来者的身份,华龙毅用尽全身力气,试探性地用朝鲜话喊道:“我是中国人!”声音虽然微弱,但在这寂静的山头上,却清晰地传了出去。 对方似乎听到了他的喊声,身影一顿后继续向他靠近,只是这次的步伐慢了些,似乎在观察着他的状况。 紧张的气氛让华龙毅的心跳加速,他紧握在手中的帽子已经被汗水和血迹浸湿。随着对方逐渐靠近,他终于能够辨认出来者并非敌军,而是几名身穿中国志愿军制服的士兵。他们手中的武器和表情警惕,但看到华龙毅后,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神情。 来自 韩新君,宋丽萍,刁学艺,韩雄飞主编. 东安根据地回忆录[M].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