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的1952年8月,长白山靠山屯乡亲反映,几次听到老岭上空传来飞机嗡嗡声。公安边防组织侦察和设伏侦听,未发现异常。就在我公安人员一筹莫展之时,却有一位空投而来的中情局特务因思乡心切而投诚。 1952年的中国,正处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关键时期。整个国家处于高度的战争状态,民众的生活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长白山区作为边境的敏感地带,其安全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战略的大局。在这一年的夏末,长白山的靠山屯乡亲们开始频繁报告,在宁静的山岭上空,似乎有飞机的声音回荡。 8月的某个清晨,山风带着凉意穿梭在长白山的林间,乡亲们在开始一天的劳作前,再次听到了那疑似飞机的嗡嗡声。公安边防部队接到报告后,立即展开了一系列的侦查行动。他们在老岭的四周设伏,用心倾听每一个可能隐藏的动静,然而长时间的守候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就在公安人员准备收工的时刻,一位外表疲惫的男子,穿着美军制服,突然出现在派出所门前,手中还抱着一把手枪。他将手枪递给值班的哨兵,自称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空投到长白山的特务。这名男子名叫李军英,原是国民党的中校副团长,后因国内局势逃至香港,并被招募入“自由中国运动总部”。 在明白沟的公安局提审室内,李军英坐在一张冷硬的椅子上,面对的是公安84团的团长关月浩和一局局长姚昕。室内的灯光昏暗,只有一盏吊灯散发着昏黄的光芒,照亮了三人严肃的面孔。窗外,夜色浓重,一阵阵秋风吹拂着窗帘,室内的气氛异常凝重。 关月浩和姚昕都是经验丰富的公安干部,他们对待间谍案件从未有丝毫的大意。此刻,他们的目光如两把锋利的刀,直直地盯着李军英,似乎要从这位曾经的国民党中校身上,切割出真相。李军英此前的沉默让提审过程显得颇为艰难,每一次的提问,都像是在坚硬的岩石上凿出火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房间内除了三人的呼吸声,偶尔还能听到远处夜晚的虫鸣声,那是秋天特有的寂静与凉意。关月浩的眉头紧锁,他知道这场对峙不会轻松结束。他轻轻敲了敲桌子,深沉的声音在静谧的空间中回响:“李军英,我们知道你不是简单的投诚。自由中国运动总部的计划,你必须全部说出来。” 李军英低头沉默了好一会儿,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这个男人已经历过无数风雨,从国民党的败退,到香港的流亡,再到被中情局招募,他的人生充满了变数与不定。此刻,当他再次面临选择时,内心的挣扎显得格外剧烈。 突然,他抬起头,目光中有了前所未有的坚定。他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开口:“我确实厌倦了这种背叛与逃亡的生活。我不想再被人操控,被迫做那些违背良心的事。”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显然,这番话是发自内心的。 关月浩和姚昕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感受到了李军英话语中的真诚。关月浩点了点头,示意李军英继续说下去。 “自由中国运动总部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再次进行空投行动,他们将会在长白山区空投更多的特务,目的是建立一个秘密情报网络。”李军英的声音越来越低,“他们已经选定了空投的具体地点和时间,我知道这些信息……” 听到这里,姚昕迅速拿起笔,在纸上记下了所有的细节。他们知道,这些信息对于防范未来的间谍行动至关重要。 提审室内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关月浩和姚昕都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投诚,更是阻止一场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的间谍行动的关键。他们必须迅速行动,利用这一手中的宝贵情报,粉碎敌人的阴谋。 提审结束后,李军英被安置在一处安全的地方,而关月浩和姚昕则连夜制定了行动计划。他们调集了公安、边防以及地方武装力量,秘密地在长白山区布下了严密的防范网。这一夜,无数的灯火在长白山的山谷间点亮,每一个光点都代表着一份责任与期待。 就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反间谍行动在深夜中悄然展开,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确保在敌机到来时,能够一举成功,保护国家的安全。而李军英的投诚,就成了这场行动成功的关键一环。 来自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 2023中国共产党吉林历史 第2卷 1949-1978 中国共产党历史地方卷集成[M].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