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二炮手张立春运送弹药时,遭到了敌人飞机的紧逼轰炸,他架起机枪疯狂扫射,竟直接将敌机凌空打爆!敌人认为他是运气使然,依然毫无收敛,谁料,仅仅5个月后,张立春却再次打下来敌人两架新型战机!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逐渐蔓延到了朝鲜半岛的南北分界线。这一时期,随着冷战的加剧,大国间的角力在朝鲜半岛呈现了一幕幕激烈的军事对峙。张立春,一个身经百战的志愿军二炮手,他不仅是战场上的勇士,更是一个对机枪操作技能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军事人才。他在部队中以敏捷、坚韧和高超的射击技巧著称。 1953年2月15日的一个寒冷下午,正值春节期间,张立春和他的战友们在享受短暂的节日宁静时,突然接到紧急命令——他们必须立即向前线的炮兵阵地运送急需的弹药和粮食。命令到来时,他们迅速结束了庆祝活动,组织起运输队伍,准备向距离5公里外的阵地进发。16点30分,随着最后一位战士的归队,车队启程向前线行进。 然而,刚刚离开营地不久,一声急促的“嗡嗡”声打破了平静。张立春抬头一看,一架敌军侦察机正以高速划过天空,显然已经锁定了他们的位置。由于该侦察机装备有厚重的装甲和高性能的侦察设备,它在高空中对地面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后,很快便引导了敌军战斗机群对他们实施轰炸。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张立春的直觉和训练使他迅速作出反应。他指挥战友迅速隐蔽,同时自己跳回已经离开的坑道,迅速启动藏匿在伪装下的苏式12.7毫米口径高射机枪。他在心中默念着从训练中学到的每一个操作步骤,他的动作准确无误,快速调整机枪瞄准敌机。 在一次精准的机动后,敌机进入了他的射程。他没有犹豫,直接开火,弹药如同刺破天际的闪电,准确无误地击中了敌机的关键部位。几秒钟后,敌机爆炸坠毁,成为他首次在实战中击落的飞机。这次胜利不仅为他赢得了“射击英雄”的荣誉,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全连的士气,他们的行动也因此更加坚决和果断。 7月9日这一天,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山区,张立春和他的高射机枪连部署在了一个关键的战略高地上,这个地方名叫石砚洞北山。这里的地形险峻,四面环山,只有一条狭窄的山路可以通往山顶。该地区对于控制周围区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意义,一旦失守,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战线的防御稳固。 事实上,这片高地已经多次成为战斗的焦点。在张立春所在的高射机枪连到达前,这里已经经历了数次激烈的交战,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志愿军成功夺取该高地后,敌方对此地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组织了更大规模的反扑行动,意图一举夺回。 50架装备先进的新型战斗机开始在天空中集结,准备对张立春他们的阵地发起全面攻击。这些战机是敌方新近调配的,拥有更高的速度和更强的火力,对于地面部队来说,是一大威胁。 张立春站在山顶的指挥所里,通过望远镜观察着敌机的动向。他的脸上没有恐惧,只有决绝和坚定。他知道,这次战斗对于保持战线的稳定至关重要。在他的指挥下,全连的战士们迅速进入战斗位置,检查武器系统,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战斗的开始几乎是突然的。敌机群以极快的速度向山顶俯冲下来,发射的炸弹和机关枪扫射让整个山顶陷入了一片火海。爆炸声、尖叫声和机枪的连续射击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场可怕的交响乐。 在这种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张立春表现出了超凡的勇气和冷静。他指挥着手下的战士们使用各种掩体,有效地规避敌机的攻击。同时,他亲自操纵一门12.7毫米口径的高射机枪,准确地锁定了敌机的飞行路径。 当一架敌机在进行第二轮攻击时,张立春抓住了射击的最佳时机。他迅速调整了射击角度,深呼吸后稳稳地扣动了扳机。机枪的火舌伴随着一串串子弹直射向天空,精准地命中了一架正要投弹的敌机。子弹穿透了飞机的燃油箱,接着一声巨响,敌机爆炸成了一团火球,残骸散落在远处的山谷中。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战斗变得更加激烈。张立春和他的战友们坚守着每一寸土地,拒绝后退。尽管敌人数量众多,火力强大,但志愿军战士们的顽强抵抗使得每一次敌机的攻击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敌机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突破防线,但都被张立春他们精确的火力击退。 随着夕阳西下,敌机的攻势开始减弱。显然,敌人没有预料到志愿军会如此坚决和有效地抵抗。当最后一波攻击结束时,天空再次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片狼藉的战场和燃烧的飞机残骸。 这场战斗最终以张立春和他的战友们的胜利告终。他们不仅成功击退了敌人的攻击,保住了战略要地,还大大提高了部队的士气。对于张立春来说,这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他作为战斗人员信念和勇气的体现。这一战斗的胜利,也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的名字和这次战斗的英勇事迹将会被后人铭记。 来自 沁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沁阳文史资料 第9辑[M].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