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抗战后期,八路军鲁中部队虽久经沙场,但部队的子弹仍奇缺,只有手榴弹比较充足,幸运

抗战后期,八路军鲁中部队虽久经沙场,但部队的子弹仍奇缺,只有手榴弹比较充足,幸运的是有一门四一式山炮,炮弹虽然只有几发,却增加了攻城的底气。 抗日战争的后期阶段,尤其是1945年初,整个中国的局势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虽然抗日战争已接近尾声,但战斗的激烈程度并未因此而减弱。在这一时期,鲁中地区的八路军部队,虽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之中,经验丰富,但物资供应依然紧张,特别是子弹的严重短缺,成为了他们面临的一大挑战。然而,他们的武器库中,除了数量充足的手榴弹外,还意外保有一门日军遗留的四一式山炮,尽管炮弹数量有限,但这门大炮对于攻坚战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1945年3月,日军的第59师团——一个专门针对八路军进行扫荡作战的日军部队——驻扎在蒙阴县城。这个师团在过去的军事行动中屡次执行残忍的“三光”政策,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鲁中八路军司令王建安和政委罗舜初密切关注着这一部队的动向,并开始筹划一场旨在彻底消灭这一敌军的攻坚战。 据掌握的情报显示,59师团将在不久后接收大量弹药补给,预计他们将借此准备一次更大规模的扫荡行动。这一情报成为了八路军选择攻击时机的关键。3月8日晚上23时,八路军依照预定计划发动总攻。首先由潜伏在城内的侦察员在西城门外用炸药包发起突袭,企图一举打开城门。然而,由于各个小组间的配合出现了误差,初次攻击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西城门虽然未能被完全摧毁,但八路军并未因此气馁。 随即,八路军迅速调整战术,决定利用四一式山炮进行强攻。考虑到山炮炮弹的珍贵,每一发炮弹的使用都经过了精心计算。炮兵连在夜色中将山炮推进到距离西城门仅80米的位置。随着第一轮炮弹的发射,西城门终于被成功摧毁,为八路军部队打开了进攻的通道。 随着西城门的攻破,八路军的士兵们迅速组织起强有力的突击波,向城内涌去。夜色中,一队队身着灰色军装的士兵,携带着满是泥土的手榴弹和枪械,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冲破了长期压制他们的束缚。 城内的日军虽然已经接到了攻城的警报,但他们并未完全预料到八路军会选择在夜深人静时发起如此猛烈的攻势。日军的指挥官急忙命令所有士兵进入战斗岗位,机枪和步枪开始朝着已经攻入城门的中国士兵开火。然而,因为之前的爆炸和突击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日军的防御线开始显得松动。 八路军的指挥官们精心策划了这次行动,他们深知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每一步行动都必须精确到位。在强行突破城门之后,八路军迅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向日军的重要防御点发起攻击。其中一个小组负责迅速占领日军的军械库,以切断敌人的弹药补给;另一组则直奔指挥中心,企图一举捕获或消灭日军的指挥官。 战斗愈演愈烈,八路军利用城内错综复杂的街道和建筑,发动了游击战术。他们在狭窄的街巷中游走,利用手榴弹对日军进行打击,每当日军试图集结反击时,就会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攻击,使其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 在这种高强度的交战中,八路军展现了极高的战斗技巧和顽强的意志。士兵们在弹药紧缺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有效地利用每一颗子弹,每一个手榴弹。而四一式山炮在战斗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虽然只有几发炮弹,但每一次发射都是针对日军的重要目标,大大摇动了日军的防御信心。 夜色逐渐退去,激战仍在继续。八路军的攻势逐渐压制了日军的抵抗。到了清晨时分,经过一整夜的激烈战斗,八路军已经成功控制了县城的大部分区域。日军的抵抗力量大为减弱,剩余的敌军开始撤往城内的几个小型碉堡中,企图进行最后的顽抗。 八路军的指挥官在确认大部分战区已被清理干净后,命令部队开始清理剩余的敌军。此时,城内的战斗已从最初的猛烈突击转变为清剿战斗。八路军的士兵们开始逐户搜索,从每一个角落中驱逐或消灭残存的日军。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了蒙阴县城,照亮了满目疮痍却又充满希望的街道。战斗至此,八路军不仅展示了他们在物资不足情况下的卓越战斗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坚韧和勇气再次证明了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不畏强敌,坚决抗战到底的决心。蒙阴的战斗虽然结束,但八路军的战斗精神和勇气将激励更多的中国人加入到这场正义的战争中,直至最终的胜利。 来自 临沂党研室. 中共沂蒙根据地党史大事记[M]. 2016

评论列表

巴依特张
巴依特张
2024-04-27 02:43
杀光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