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一个名叫“磨坊”的院子里跪着两排中国人,前排的中国青年正在遭受日本士兵的杀害。突然,最后一排的一个中国少年轻轻地碰了碰他身旁的男子,并用眼神瞟向后门的方向,他身边的男子也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时刻被定格为永恒的一页,不仅因为它们的惨烈,更因为它们承载着不屈的人性和生命的顽强。1937年的南京,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正遭受着无法言喻的灾难。日 本侵略军的铁蹄已经踏破了南京城的防线,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屠杀正在悄悄拉开帷幕。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有一个名为“磨坊”的院落,成为了那场惨剧的微观缩影。而主角左润德,一个17岁的少年,原本在父亲的帮助下领着一家人过着朴素而平凡的生活。然而战争的残酷改变了一切,他们的家被夷为平地,平静的生活被硝烟覆盖。 一个寒冷的冬日午后,日本士兵在南京的街头巷尾四处捕捉青年男子,以防他们加入抗日力量。左润德和其他许多无辜的青年一样,被强行押送至“磨坊”。这些青年被迫脱去上衣,在严寒中排成两排跪地。前排的青年已经开始遭受残酷的屠杀,刺刀和枪口成为了他们生命的终结者。在这种极端的恐惧中,人们往往会被无力感所淹没,然而,左润德却在绝望中寻找到了一线生机。 在生与死的界限上,左润德经历了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时刻。当他看到前排同胞惨遭屠杀,身体的本能反应让他感到全身的血液仿佛在凝固,但在最为关键的一刻,他的生存本能战胜了恐惧。他发现,在院子的一角,守卫相对薄弱,后门留有空隙。在这一刻,他轻轻地碰了碰身旁的男子,用眼神示意后门的逃生机会。他们之间没有言语,只有眼神交流,但这足以让他们明白彼此的意图。 左润德的心跳加速,他的呼吸变得急促。尽管冬日的寒风透过他的衣物,使他感到刺骨的寒冷,他的内心却是炽热的,充满了求生的欲望。他知道,如果他和同伴不采取行动,他们将成为下一个倒在血泊中的尸体。这种强烈的生存欲望驱使他寻找逃生的机会。在他眼前的后门显得如此遥远,然而那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就在一名日本士兵转身重新装填子弹的短暂瞬间,左润德和他的同伴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们快速地向后门冲去,尽管脚下的地面被冰冻得硬邦邦的,但他们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决绝。这种突然的行动让最初的几秒钟内他们未被注意,但很快,一名日本士兵注意到了他们的动作,高声喊叫着开始追赶。 左润德的心中一紧,他知道这场追逐是生死攸关的。他的同伴跑在前面,而他紧随其后。他们的脚步在院子的石板上回响,每一声脚步声都是对死神的挑战。身后,日本士兵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左润德能感觉到背后的杀气越来越浓。 突然,一声枪响划破了夜空,一颗子弹从左润德的耳畔飞过。他的同伴惊慌地回头看了一眼,但左润德用尽全身力气喊道:“快跑!”他的声音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尤为响亮,带着一种绝望的力量。 就在他们即将到达后门的一刻,左润德的同伴被一名追赶上来的日本士兵抓住。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刻,左润德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停下了脚步,转身面对追赶他们的士兵。他的同伴趁机挣脱,继续冲向后门,而左润德则准备迎接自己的命运。 面对着冲上来的日本士兵,左润德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深知,即使是微小的抵抗也是对暴行的挑战。士兵挥舞着刺刀向他冲来,但左润德并未退缩,他迎着刺刀,用尽全身力气将其推开。这个动作让日本士兵没有预料到的失衡,摔倒在地。左润德没有停留,立刻转身继续向后门冲去。 就在他即将逃出院子的一刻,另一名日本士兵举起了枪,朝他射击。子弹擦过他的肩膀,但他没有停下,他的身体已经超越了痛感的界限。他跑进了后门,踏上了自由的路途。 当他穿过后门,呼吸到外面新鲜而冷冽的空气时,左润德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成功逃脱了,但他知道许多同胞仍然留在那个血腥的院子里。他的胜利是苦涩的,但他发誓要让世人知道那些无声的英雄们的故事。他在黑暗中跑着,跑向未知,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希望。他的故事,以及无数未被记录下来的故事,将成为对抗暴行的证言。 来自 《历史不能忘记》丛书编委会编. 南京大屠杀[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