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7岁的朱恪信成为新兵,训练几个月后,渡过黄河到兰封豆腐营打游击,扒铁轨时被日本人发现,敌人一边追一边用重机枪实行超越射击。 1939年的中国,世界正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中华大地也不例外。在这一年,一个名叫朱恪信的17岁少年从郑州郊外的小郭村应征入伍,决心为保卫家园而战。朱恪信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民,母亲则终日忙于家务。在家乡骆庄学校读完高小后,朱恪信就结婚,过上了普通村民的生活。然而,黄河的决堤使得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改变,他听说参军可以对抗侵略者,于是毅然决定加入军队。 加入军队后的朱恪信很快适应了军事生活,几个月的训练使他从一个青涩的少年转变成了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士兵。他所在的部队专门负责破坏敌方的交通线,以打击敌人的物资补给。在一次秘密行动中,朱恪信和他的战友们被派往兰封地区的豆腐营,目标是破坏连接重要城市的铁路线。 深夜中,朱恪信和同伴们悄无声息地接近了铁轨,用手中的钢锯和棍子开始了他们的任务。他们切割和撬动铁轨,试图造成足够的破坏,以阻断敌人的补给线。然而就在他们即将完成任务时,敌方巡逻队突然出现。一名日本士兵发现了异常,朱恪信的队伍被迫立刻撤退。 “快跑!”队长大喊一声,朱恪信和战友们拔腿就跑,背后的机枪声响成一片。日本军队使用了超越射击的战术,子弹如同雨点般落在他们周围,几颗子弹擦着朱恪信的肩膀飞过。在撤退过程中,朱恪信意识到这次任务的危险性远超他之前的任何经历。 在朱恪信和他的部队撤退到一处临时阵地后,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这个阵地依靠着厚实的寨墙,士兵们用尽手中所有能够搬动的物体来加固防御。雨水从天空中倾泻而下,将战场变得泥泞不堪,士兵们的靴子每踏出一步,都深陷泥潭,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 朱恪信紧紧靠着寨墙,手中的步枪已装上了湿漉漉的子弹。他的心跳在胸腔中剧烈地跳动,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冷风和雨丝。他的视线在黑暗中游移,试图穿透夜幕,寻找潜藏的敌影。突然,寨墙的另一侧传来了敌人的动静,朱恪信瞬间屏住呼吸,稳定了持枪的双手。 敌人似乎也察觉到了他们的存在,一个接一个的黑影试图接近寨墙。朱恪信的双眼已逐渐适应了黑暗,他能够辨识出敌人的轮廓。他瞄准了最靠近的一名敌兵,深呼吸一口,稳定心神,随后扣动了扳机。子弹穿过雨幕,准确无误地命中目标,敌兵倒地无声。 紧接着,朱恪信迅速调整枪口,又一次射击,另一名敌兵应声倒地。这两次成功的射击,为朱恪信赢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但他知道这场战斗远未结束。他迅速检查了自己的弹匣,子弹已所剩无几。他环视四周,其他战友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大家的火力明显不足以支持长时间的战斗。 就在这时,团长魏成德的声音在雨夜中异常清晰地传来:“刺刀准备!准备冲锋!”朱恪信听到命令后,心中一紧。他知道,一旦进行刺刀冲锋,就意味着他们将与敌人进行近距离的肉搏战。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战斗方式,但在弹药匮乏的情况下,也是唯一的选择。 士兵们开始在寨墙边集结,纷纷将刺刀装上步枪。雨水让刺刀显得更加冷冽,士兵们的眼中反射出坚定而冷静的光芒。朱恪信也将刺刀安装好,他试着调整呼吸,让自己的心态达到最佳战斗状态。 团长的哨声突然响起,这是冲锋的信号。朱恪信和他的战友们如同出笼的猛兽,一齐从寨墙后冲出,直向敌阵冲去。雨水和泥泞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只有心中坚定的信念在指引着他们。 冲锋中,朱恪信感觉到前方的空气中充满了火药的味道和敌人的恐惧。他紧握步枪,刺刀在雨中闪着寒光。一名敌兵在他面前突然出现,双方几乎在同时举起了武器。朱恪信凭借本能,一个猛冲,刺刀准确地刺入了对方的胸膛。敌兵的眼中闪过一丝惊恐,随即倒地。 随着冲锋的深入,朱恪信和他的战友们逐渐压制了敌人的阵线,敌人开始出现混乱。这场激烈的近战在暴雨中继续着,每一个战士都在用尽全力战斗,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背后的家园和亲人。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当天亮来临时,雨终于停了,战场上留下了无数的痕迹和散落的身影。朱恪信疲惫地坐在一块石头上,四周是战友们和敌人的遗体。这一夜的战斗,他们赢得了生存的权利,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朱恪信望着天空,天空逐渐放晴,但他的心依旧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他知道,这只是无数战斗中的一场,真正的和平还很遥远。 来自 焦国强编. 河南抗战老兵口述录[M].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