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2月,陈赓和廖承志在上海法租界先后被捕,廖承志一副贪生怕死的样子主动提出要说出共产党藏在哪里,这让法国巡捕很意外,可是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 1933年,深冬的寒风中,上海法租界的街头,显得异常忙碌而紧张。那是一个充斥着政治阴谋与斗争的年代,中国的命运在国内外的压力中摇摆不定。此时的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各种势力交织,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地下活动尤为活跃。陈赓和廖承志,作为共产党的秘密成员,一直在这座城市中秘密活动,但命运的齿轮即将发生转动。 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早晨,廖承志刚从暗地里的一次会议结束,行色匆匆地穿行于石库门弄堂的深处,未曾注意到几道不寻常的目光正紧紧地跟随着他。突然,一群穿着西装的法国巡捕冲出,将他团团围住。几乎在同时,不远处的陈赓也被另一组巡捕截住,两人几乎同一时间落入了法租界警察的手中。 被抓后的廖承志在被押送的路上,他的脑海中充斥着各种念头,试图找出是何处出了漏洞。而在关押的狭小房间内,当他得知陈赓也被捕的消息时,心中顿时升起了一股未知的恐惧。他明白,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整个上海的共产党地下网络都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 在与巡捕的对峙中,廖承志忽然开口,声音颤抖:“如果我告诉你们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藏在哪里,能不能减轻对我的惩罚?”这句话使得巡捕们相互对视,显得既惊讶又兴奋。 利用这种心理,廖承志继续演戏:“如果,能够把我释放的话,我愿意告诉你们。”两名巡捕信以为真,便领着他快步前往所谓的藏匿点。廖承志将他们带到了自己的家中,表面上是去查看是否还有其他同志藏匿其中。一进门,他立刻借口整理一下私人物品,悄悄将他与陈赓被捕的消息告诉了母亲何香凝,并嘱咐她尽快联系宋庆龄和其他同志进行营救。 在上海的某处安全屋内,宋庆龄忧心忡忡地踱步,她刚刚接到了何香凝传递的消息:廖承志和陈赓被捕。这对于正在艰难维系的共产党地下网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宋庆龄知道,她必须亲自处理这件事,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上海地下组织的崩溃。 当宋庆龄走进廖承志的家时,何香凝已经急切地等在门口。两人的目光交汇,充满了不言而喻的紧张和焦虑。何香凝迅速将宋庆龄引入屋内,客厅里的氛围一片沉重。宋庆龄看了一眼四周,确认没有外人后,直奔主题。 “香凝,你好,我直接问你,上海的秘密工作还能不能坚持下去?你儿子所知道的叛徒名单都是谁?”宋庆龄的声音低沉而迫切,她知道时间是宝贵的,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导致更多的生命危险。 何香凝点了点头,脸上的表情是坚定而决绝的。她转身叫来廖承志,他的面色苍白,显然刚刚的经历让他深受打击,但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决的光芒。他手中紧握着一张已经写好的狭长的纸条,这是他急中生智,在被捕之前整理出来的可疑人物名单。 宋庆龄接过纸条,迅速浏览,她的眉头紧锁。纸条上密密麻麻地列出了几个可能的内奸名字,这些人都在重要的岗位上,如果他们真的是叛徒,那么整个上海的地下网络都将面临严重的威胁。宋庆龄知道,她必须立刻采取行动,清除这些隐患,同时保护好这些尚未暴露的共产党成员。 与此同时,被愚弄的巡捕们在返回途中,怒火中烧。他们意识到被廖承志玩弄于股掌之间,但此时已无法追回失去的时间。法租界的警察局里,巡捕队长愤怒地拍打着桌子,发誓要找出漏洞,彻底摧毁这个他们眼中的“病毒”。 宋庆龄留给何香凝一些指示后,急匆匆地离开了廖家,她需要回去组织力量,对名单上的人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并安排可靠的党员去接管那些关键的职位。在回去的路上,她的心情异常沉重,一方面是因为她感到压力山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她深知,这场斗争的残酷程度远超她之前的预期。 何香凝看着宋庆龄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她深知接下来的日子会更加艰难和危险。但她也知道,为了儿子,为了信仰,她必须坚持下去。她重新回到屋内,看着儿子廖承志坐在沙发上,眼中带着淡淡的忧郁。何香凝坐到他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给予他最需要的母亲的安慰和支持。 来自 王健英编. 第七届中央领导成员和解放战争时期党政军高级领导人[M].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