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8月,22岁的张全忠随部队向东穿过津浦路,在淮北十里长山突遇鬼子,第1营上去和敌人拼了刺刀,只下来17个伤员,第2营又上去拼。张全忠带机枪迂回到高处,看见战友们在河滩上和敌人肉搏,听见一片喊杀声。 在抗日战争的残酷背景下,1943年的夏季对于22岁的张全忠来说,是命运转折的一个时刻。 身为漯河舞阳县疙瘩村的青年,张全忠自1938年加入抗敌自卫军,后又成为段海州游击部队的一员,习得了使用机枪的技能,成为了机枪连的班长。 这一年的夏天,他和战友们穿过津浦路,前往淮北十里长山的战场,直面着血与火的考验。 在淮北十里长山的突然遭遇中,第1营勇敢地与敌冲锋,结果却是伤亡惨重,仅17名伤员存活。紧接着,第2营又奋不顾身地上去接替战斗。 在这种背水一战的情况下,张全忠决定采取巧妙的战术。他带领手下几名士兵,携带重型机枪,通过隐蔽的路径迂回到一个能够俯瞰战场的高处。 此时,战场上的情况惨烈至极。张全忠看到自己的战友们在河滩上与敌人进行着肉搏战,喊杀声震天。面对这种场景,张全忠的眼里满是泪水,但他很快压制住情绪,开始调整机枪的射击角度。 在确认弹着点后,他下令开火,机枪的火力迅速压制了敌人,敌人倒下了一片。然而,战斗的胜利总是暂时的,张全忠很快意识到敌人的炮火将会对他们的位置进行反击。 在紧要关头,副连长于国重提出要转移阵地。张全忠却说:“机枪出故障了,得赶快走。”副连长相信了他的话,于是在张全忠的带领下,他们抬着机枪快速移动到一个小水沟里躲避。就在这时,敌人的炮火准确地落在了他们之前的阵地上。 在河滩上的激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张全忠和他的战友们隐藏在一个凹陷的地势里,这里的草木为他们提供了天然的掩护。天色已经逐渐暗淡下来,但战场上的火光和枪声依旧让夜晚异常明亮和喧嚣。 在进行了简单的维修和调整后,张全忠的机枪再次准备就绪,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他知道,这场战斗关乎着每一个人的生死存亡,他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 就在这时,敌人似乎也察觉到了他们的火力点,开始重新组织攻势。一队装备精良的汽车部队沿着河堤慢慢逼近,他们的目的显然是要一举突破张全忠他们的防线。在夜色和车灯的映照下,那些黑色的车辆就像一头头冲向猎物的野兽,既凶猛又冷酷。张全忠紧紧握住机枪的扳机,他的心跳在这一刻似乎都停止了。他知道,这将是一场生死较量,也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战。 汽车队逐渐进入射程,张全忠深吸了一口气,然后果断地下达了开火指令。机枪立刻吐出了愤怒的火舌,子弹如同疾风骤雨般倾泻向敌人。一时间,敌人的汽车队伍陷入了混乱,不少车辆被击中,爆炸的火光照亮了夜空。战友们看到这一幕,士气大增,纷纷拿起手中的武器,向敌人倾泻火力。 然而,敌人的反击也同样猛烈。他们不顾一切地向张全忠他们的位置发起了冲击,企图以数量优势压倒一切。子弹和炮弹如同雨点般落下,使得张全忠他们的阵地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副连长于国重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勇气。他在火力最为集中的方向上,不顾个人安危,指挥战友们调整火力,同时自己也拿起武器,加入了火力压制。 正当双方激战正酣之时,一个意外的炮弹落在了副连长于国重的附近。巨大的爆炸将他炸飞出去,当场倒地不起。这一幕被张全忠看在眼里,他的心如同被重锤击中,悲痛和愤怒充斥着他的胸膛。但他知道,此时此刻,他不能停下来,副连长的牺牲绝不能白费。张全忠咬紧牙关,继续指挥着战斗,用尽最后一丝力量,保护每一寸土地,直至最后一刻。 随着时间的推移,敌人的攻势终于开始减弱。经过一夜的激战,天空渐渐泛白,战场上只剩下零星的枪声。张全忠和他的战友们虽然筋疲力尽,但他们成功守住了阵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当他们走到副连长于国重的身边时,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无尽的哀痛和敬意。副连长的牺牲,如同一把锐利的刀,深深刺入每个人的心中。 战后,张全忠站在副连长的墓前,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他知道,无数的战友,像副连长一样,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安宁,英勇牺牲。张全忠发誓,他将永远记住这些英雄的面孔和他们无私的奉献,用自己的行动,继续前进,直到最后胜利的那一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