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6月,台湾100余名水兵将苏联“图阿普谢”号油轮劫持至高雄港,苏联太平洋舰队十几艘军舰围堵台湾基隆附近海域,战争一触即发! 1954年,随着冷战的持续加剧,全球政治格局变得异常紧张。在亚洲,尤其是在台湾海峡,局势更是如弦上之箭,随时可能发射。此时的台湾,正处在与中国大陆割裂后的敏感时期,由蒋介石领导,严重依赖美国的军事援助与政治支持。在此背景下,一艘载有重要战略物资的苏联油轮“图阿普谢”号,意外成为了国际政治博弈的焦点。 故事的开端发生在1954年5月24日,当“图阿普谢”号从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炼油厂装载了1万多吨照明煤油,开始了向中国上海的长途航行。这批煤油是中国急需的物资,尤其在美国主导的封锁下,上海等城市的照明油市场已由美孚石油公司撤出,供应告急。 然而,1954年6月23日,当油轮行驶至台湾岛南部巴士海峡中立水域时,局势突然紧张起来。加里宁船长通过望远镜首先误认为迎面而来的舰队属于美国第7舰队的一部分,但随着距离的缩短,他惊讶地发现这些舰艇却挂着青天白日旗——这是国民党海军的标志。不久,国民党海军的“丹阳”号驱逐舰发出信号,要求“图阿普谢”号立即停止前进并报告其航线和所属国等信息。面对对方的武力威胁,尽管加里宁试图保持航行,但随着国民党的警告性射击开始,局势迅速升级。 在国民党水兵踏上“图阿普谢”号的那一刻,油轮上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顶点。船员们在国民党水兵的监视下,只能无力地观看着他们粗暴地控制船只的各个关键部分。加里宁船长在无奈之下下达停船命令的同时,心中充满了挫败和不安。毕竟,这艘满载着高度易爆煤油的巨轮,现在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政治局势中成为了筹码。 国民党的水兵并不满足于仅仅控制油轮,他们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决心和粗暴。其中两名士兵发现了苏联的主副机械师正在船舱内企图破坏主发动机的启动系统。这个举动虽出自绝望,但在士兵眼里,却是对他们权威的直接挑战。 “站住!你们在做什么?!” 一名国民党士兵大声喝止,他的声音在金属舱壁上回响,增加了一层威胁的音调。 主机械师回头,面对着两名持枪的士兵,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与不屈。“我们只是在检查设备。” 他回答得尽量平静,但声音中的颤抖无法掩饰他的紧张。 士兵不信任地环顾四周,注意到一些电线已被搅乱,一些控制面板被故意打开。他们立刻明白了机械师的真实意图,愤怒和指责的火花在他们的眼中闪烁。“你们在破坏船只!别以为我们不知道!” 另一名士兵咆哮着,推搡着机械师,让他们退后。 在这紧张的对峙中,主机械师的副手试图解释,但只换来了一记重拳。打击落在他的脸上,将他击倒在冷硬的金属地板上。这一幕使得其他船员感到震惊,但他们也因恐惧而保持沉默,不敢有任何多余的举动。 殴打后,国民党士兵加强了对船员的看管,确保没有人能够接近任何可能用于控制或破坏船只的设备。在这种高压和恐怖的氛围中,苏联船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心爱的船只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 随后,一队水兵在武装警戒下,开始引导“图阿普谢”号跟随“丹阳”号驱逐舰行驶。由于苏联船员被迫从他们的岗位上撤下,国民党水兵只能尝试操作不熟悉的船只。他们试图增加船速,但由于不熟悉油轮的具体操作,这艘原本最大航速可达14.5节的油轮,此时速度却远远达不到理想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马纪壮——一位国民党的高级军官,意识到若要成功将油轮带到台湾高雄港,他们需要采取更为直接的措施。他决定亲自登舰指挥,命令“丹阳”号和“太康”号驱逐舰用钢缆拖曳“图阿普谢”号,以加快航速。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和调整,拖曳行动虽多有波折,但终于使得油轮在次日黎明前抵达台湾高雄港。油轮的抵达不仅标志着一次惊心动魄的劫持行动的结束,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政治博弈的开始。台湾当局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因此事件而进一步升级,而这艘油轮及其上的船员,未来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 来自 冯晖.“图阿普斯号事件”的影响初探[J].文学教育,2018,(第18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