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中国外交官孙渤外出公干,不幸被伊拉克士兵抓住。一个军官用枪顶着他的头,逼他代表中国说出对伊拉克袭击科威特的看法。 1990年的中东地区,紧张与不安蔓延。伊拉克在萨达姆·侯赛因的领导下,对科威特发起了突然的侵略,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科威特的天空常被战斗机划过,战火让这片油田富饶的土地猝不及防地沉浸在恐惧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孙渤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国外交官,被派驻在动荡的战区,肩负着搜集战事信息和保护在科威特的中国公民的重任。 8月13日那天,孙渤如往常一般,离开了相对安全的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前往战区核心以收集最新的战况。然而,这次出行并不像以往那样平安无事。在一次检查站,他突然被一群伊拉克士兵截停,并在一名军官的逼迫下,陷入了一个危险的境地。 这名伊拉克军官粗暴地抓住孙渤,用冷枪的枪口顶住他的头,逼问他中国对于伊拉克攻击科威特的立场。“你们中国人怎么看我们的行动?”军官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威胁。 面对死亡的威胁,孙渤却异常冷静,他平静地回答说:“祖国的立场就是我的立场。如果你们对中国的立场有疑义的话,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在北京,如果你们的使馆人员也遭受到这样的待遇,你有何感想?” 这番话让军官一时语塞,气氛紧张。就在这时,另一名伊拉克士兵不满地插话:“你只是个外交官,凭什么教训我们?”尽管气氛趋于紧张,孙渤的勇气和冷静却赢得了一些尊重,那名军官沉默片刻后,终于挥手示意放行。 孙渤的回程并非平静。就在他转身离开的一刹那,两声枪响刺破了沉默,虽然子弹并未射向他,但枪声的震耳欲聋足以表明这次经历的危险。孙渤的左耳由此遭受了严重的损伤,留下了长期的听力障碍。 孙渤在埃塞俄比亚的日子里,常常站在使馆的阳台上,眺望远方。那里的天空广阔,与科威特的沙尘暴形成鲜明对比。尽管身处异国,他的心却始终挂念着科威特的战火与混乱。就在他试图适应这段暂时的平静时,一份突如其来的通知打破了他的宁静——他被要求返回科威特,参与战后的重建工作。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孙渤深知这将是一次充满挑战的任务,但他没有犹豫,立即开始准备回到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 返回科威特时,孙渤所见的景象让他心痛不已。一望无际的废墟、焦黑的土地、还有那些燃烧的油井,无不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空气中弥漫着油烟和燃料的刺鼻气味,到处可见油井的大火如同怒龙般汹涌。在这里,孙渤与其他国际救援团队一起,开始了他们的救援和重建任务。 孙渤负责的首个任务是参与扑灭科威特燃烧最旺的42号油井大火。这项工作极为艰难,不仅因为火势猛烈,更因为高温和有毒气体的存在。孙渤和他的团队装备了全身防护服和重型呼吸器,就如同战士一般,进入火场。他们使用高压水枪和化学泡沫,与熊熊大火搏斗,试图控制火势。在经过连续数天的不懈努力后,那肆无忌惮的火势终于被成功控制。孙渤站在熄灭后的油井前,虽然满脸尘埃、汗水,但他的眼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任务虽然艰巨,但孙渤并没有停下来。在扑灭油井大火之后,他又开始协调重建工作。他深入当地社区,了解居民的需求,与科威特官方和国际组织协作,策划重建学校、医院和居民区。孙渤认为,重建的工作不仅仅是修复物理上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恢复信心,重建家园。 在战后科威特的每一天,孙渤都在战场和火场中穿梭,不仅是为了报道,更是为了见证和记录这段历史。他背着相机,深入最危险的区域,拍摄战后的景象。他的相机里,有焦土的荒凉,也有重建后的希望。 然而,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对孙渤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他开始感到身体的明显不适:胸闷、乏力,头昏沉重。初时,孙渤以为只是暂时的劳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症状并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让他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他的健康已经严重受损。 孙渤最终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离开他深爱的工作岗位,返回中国进行治疗。在中国,他走访了多家医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但医生们都无法确诊他的病情。直到他无意中阅读到关于“海湾战争综合征”的报道,孙渤才恍然大悟,他可能也是这一病症的受害者。 孙渤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战争和重建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勇气、牺牲和人类坚韧不拔精神的见证。他的经历提醒我们,和平的价值无可替代,战争的创伤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他的努力下,科威特的灾后重建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对于孙渤来说,这是一段永远无法忘记的经历,也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一课。 来自 孙渤:走过硝烟笑看生死 2012.08.23 烟台晚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