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一架越南军用直升机,趁着夜色侵入我国国境线,降落在广西大新县一片红薯地里,片刻之后,10余名越南军人从军机上冲了下来! 1981年的冷战背景下,东南亚的政治格局复杂而紧张。越南战争后的余波未平,区域内多国关系交织着竞争与合作,形成了一个敏感的国际关系网。此时,越南正受到国内外多重压力,内部的政治斗争与外部的国际孤立交织成一个充满紧张的局面。在这种大背景下,乔清陆等人的故事就显得尤为突出。他们不仅要应对越南境内的压制,还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苦。 1981年的一个春夜,乔清陆在一次夜间飞行训练后,目睹了战友在执行任务时的牺牲,心中的不满和反抗逐渐积累。他开始秘密地与几名志同道合的战友交流,包括黄春团和杨文利,他们共同商讨逃离越南的计划。杨文利是一位因政治原因被迫害的建筑工程师,他的经历让他对越南的政策深恶痛绝,因此,他在资金和资源上给予了乔清陆极大的支持。 在几个月的筹备之后,他们通过黑市联系到必需的设备——磁罗盘和电瓶,这是飞机起飞的关键。尽管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危险,他们的行动被严格保密,以防泄露给越南政府。这期间,他们伪装成渔民,走访了多家店铺,才得以凑齐了所需的物资。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9月的一天深夜,他们偷偷接近了河内的白梅机场。在细致的计划和多次演练后,乔清陆和黄春团穿过严密的安全检查,成功地将电瓶和磁罗盘安装在他们预定的直升机上。一切看似顺利,但紧张与危险的氛围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在那一刻,黑暗的夜空下,仅有直升机轰鸣的声音与夜风的呼啸作伴,乔清陆紧握操纵杆,眼前的仪表盘上闪烁的灯光映照着他坚定而紧张的面容。他们的直升机,载着十个渴望自由的灵魂,脱离了河内白梅机场的束缚,向着南方的边境飞去。 乔清陆的心跳与直升机的螺旋桨转动声似乎同步,每一次升降都牵动着他的神经。黄春团坐在副驾驶位置上,不时通过耳机与乔清陆交流,确认航向和周围的情况。他的声音试图保持平静,但语气中难掩紧迫感,“左侧有云层,可以利用遮蔽。” 按照计划,他们需要避开越南的雷达监控区,尽可能利用地形和天气条件掩护。夜色和低空飞行是他们的最佳伪装。地面上的灯光稀疏,偶尔通过一座小镇或是孤立的渔村,渔船上的灯光在水面上闪烁,成为他们短暂的导航标记。 乔清陆和黄春团曾多次研究过逃亡路线,他们知道一旦偏离预定航线,就可能陷入越南空军的搜寻范围。在他们背后,其他逃亡者紧张地注视着前方,几乎不敢出声,只有偶尔的呼吸声和衣物摩擦声证明这不是一场梦。 飞行中,乔清陆不断调整高度,有时不得不降至极低的高度,几乎能感受到下方树梢的触摸。这种高风险的飞行方式,虽极度危险,却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每当飞机稍微升高,激烈的紧张感便会充斥机舱,直到再次隐入云层或低空,众人才能稍稍放松警惕。 大约飞行了一个小时,当直升机接近越南与中国的边境时,天空开始泛起微光。东方的天际线渐渐亮了起来,晨曦的光线为他们指明了方向。然而,黎明的到来也意味着他们更容易被地面观察到。乔清陆知道,他们必须在天完全亮起之前越过边境,否则一切努力都可能化为泡影。 紧张中,他们的直升机突然遭遇了浓密的云层,能见度骤降。乔清陆和黄春团必须依靠他们的飞行经验和直升机上残旧的仪器来导航。直升机轻微地颤抖着穿越云层,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穿过云层,一片开阔的天空展现在他们面前,边境线的天际已经清晰可见。乔清陆调整了一下航向,向着预定的安全区域进发。他们的心情略微放松,但仍然不敢大意,直到确认进入了中国的领空。 就在他们以为即将成功的时候,远处传来了飞机引擎的轰鸣声,是越南的米格战斗机。乔清陆立刻下降高度,尽量靠近地面,这一次,他们必须用尽所有的技巧来躲避追捕。 他们在山谷间穿梭,借助地形阻挡追击者的视线。乔清陆在极度压力下表现出了非凡的冷静和技术,多次在树木和小山丘之间疾驶,成功躲避了几次米格机的搜寻。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惊心动魄的飞行,他们终于到达了预定的目的地,广西大新县的一片红薯地。降落时,每个人都在心中默默地庆祝,虽然疲惫不堪,但脸上都带着解脱的笑容。他们互相拥抱,感激这次逃亡的成功,同时也感激彼此的信任和合作。 这片红薯地不仅是他们新生活的起点,也是他们从极权压迫中解脱的象征。在这里,他们将开始全新的生活,虽然前路未知,但自由的味道让一切未来的困难都显得值得。 来自 郭明主编;杨立冰等撰. 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M]. 199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