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张军生驾驶战机起飞训练,突然,座舱内一丝异常的声音引起了他的警觉,有过多次空中历险的张军生觉得这声音不是好兆头,果然,在降落的时候出现了问题。 在1997年的春季,中国东南部的某军用飞行基地格外忙碌。这个时期不仅是新飞行员训练的高峰期,同时也是资深飞行员进行复训的关键时刻。张军生,一名从飞行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的飞行员,已经累积了数百小时的飞行经验。然而,这一次的飞行训练,对他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3月22日的下午,天空万里无云,张军生和他的搭档程海林进行了例行的飞机检查。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直到他们登上了编号为98的双座战斗机。张军生坐在后座,负责监督和指导程海林,这是程的第三次通过仪表进行飞行。飞机的引擎轰鸣着,他们很快就升入了蔚蓝的天空。 飞行刚开始时一切顺利,程海林按照规定动作收起了起落架,飞机稳定地飞入指定空域。然而就在这时,张军生耳边突然传来了一种微弱而异常的声音,这声音让他的心头一紧。他立即提醒程海林检查前舱的仪表设备,但程报告称一切正常。尽管如此,张军生的直觉告诉他,这并不是个好兆头。 他决定请示地面指挥官,请求返航着陆检查。飞机开始三次转弯,对准跑道,准备放下起落架。然而,前起落架放下的指示灯没有亮起,指示杆也没有完全伸出,这意味着前起落架可能未能正确放下。在200米的低空飞行中,地面指挥员也证实了这一情况。 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张军生被指挥员命令重新上升,采取应急措施。他和程海林尝试了多次,包括使用大幅度的机动操作和拉高G力,希望通过震动使起落架落下,但都未能成功。他们的战鹰此时如同残疾的鹰隼,缺少了稳定降落的“一条腿”。 在紧要关头,张军生清晰地意识到,他们面前的选择已经不多。经过短暂的沟通,他们决定尝试迫降。这是一项极具风险的操作,飞机不仅可能受损,还可能完全报废,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安全也面临极大的威胁。 随着飞机稳定飞向海上空域,张军生和程海林的心情却是一刻也不得安宁。迫降前的准备,对于任何一名飞行员来说,都是一次对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考验。程海林虽然经验不足,但在张军生的引导下,他表现出了难得的冷静和专注。 海岸线的景色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海洋。这种广阔的视野在平时或许令人心旷神怡,但此刻却让两位飞行员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压力。张军生深知,每一次操作都可能关乎生死,他必须保持绝对的专注和精准。 张军生用他那经验丰富的双手稳定着飞机的方向,同时他的眼睛不时扫视着仪表盘,确认飞机的各项指标是否正常。他的耳机中,地面控制塔的指挥官的声音不断传来,提供着风向和其他必要的飞行数据。张军生简洁有力地回应着,每一次通信都精确到位,确保信息的高效传递。 “准备好了吗,程海林?”张军生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设备传到了程海林的耳机中。 “准备好了,张长官。”程海林的回答虽然简短,但充满了决心。 他深吸了一口气,然后操作着飞机向更远的海域飞去,这是为了确保如果副油箱和炮弹投放后的操作失败,他们依然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达到预定位置后,张军生命令程海林释放副油箱。随着油箱的投放,飞机的负重瞬间减轻,但由于失去了这部分重量,飞机的平衡也需要迅速调整。张军生熟练地调整了控制杆,确保飞机不会因此产生不稳定的飞行姿态。 接下来是更为关键的一步——发射炮弹。这是一个极端措施,通常只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因为这不仅会对飞机造成额外的负荷,还可能引起不可预测的后果。张军生深知这一风险,但在当前情况下,他别无选择。 “发射!”张军生的指令坚定而明确。 随着他按下发射按钮,飞机两侧的炮口瞬间喷出火舌,强烈的震动穿过整个机身。炮弹的发射产生了巨大的噪音和冲击波,张军生和程海林都必须用力抓紧控制杆,以免被剧烈的振动影响操作。 张军生的眼睛紧紧盯着前方的指示杆,希望看到它完全伸出的那一刻。他们需要这个指示杆伸出,来确认起落架已经完全放下,这是安全降落的关键。 就在最后一轮炮弹发射后不久,突然,那个一直未能亮起的指示灯闪烁了几下,随后稳定地亮了起来。几乎同时,指示杆缓缓地、完全地伸了出来。 “看,张长官!我们做到了!”程海林激动地呼喊。 张军生紧张的表情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他看了看仪表板上那终于正常的指示灯和指示杆,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他用无线电报告给地面控制塔:“控制塔,这里是98号,起落架确认放下,准备降落。” 当98号飞机最终平稳降落在跑道上时,两位飞行员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喜悦和安堵。这次迫降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技术的一次极大考验,也是对他们团队协作精神的最佳证明。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一经历将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宝贵财富,也为他们在军队中的地位和声誉增添了光彩。 来自 崔伟光,刘俊林,沙志亮,武天敏.捍卫尊严:记海军功勋飞行员张军生[J].航空知识,1999,(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