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编辑董洁
[编者按]潮新闻《读端》栏目,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士点评新闻报道,虽寥寥数百字,但这些独到的短评,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或换个角度看新闻。我们将这些散落的珍珠收集起来,串联成链,供更多人品读。也欢迎大家参与“读端”讨论。
本期嘉宾是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4月27日,“未来高百丈手可摘星辰”沈括智能教育天文台启用仪式暨“同心·公益”科普活动在余杭区百丈镇中心小学举行。
作为国内首个具备无线电教学、卫星云图接收、中国空间站及卫星高精度观测、行星成像、深空拍摄、流星监测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公益科普实践基地,沈括智能教育天文台究竟是如何建成的?
详情点击>>
手可摘星辰,沈括智能教育天文台启用仪式暨“同心·公益”科普活动在余杭百丈举行
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昨天我也在百丈中心小学现场,见证沈括智能教育天文台的落成启用,和以此举办的一次别开生面的仰望星空、梦游太空的科普活动。现场吸引了省内外的天文爱好者、科普大咖和当地的青少年学生,大家一起登山实地观摩天文台,通过天文望远镜和视频,在阴天看到了远方火红的太阳,让人心潮澎湃、思索万千。
天文台对于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来说,既是很高大上又是十分心仪的科学场馆。这个历时一年建成的融观测与科学教育为一体的天文台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智能化。这是我国首个具备无线电教学、卫星云图接收、中国空间站及卫星高精度观测、行星成像、深空拍摄、流星监测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天文台。二是社会力量依靠公益精神建设的天文台。阿里云一批年轻人为此自筹资金,利用整一年的节假日精心研制而成。他们怀有很多梦想和追求。三是在远离杭州市中心的百丈中心小学内的山头上,给当地孩子和游客打开了一个观星辰、看星雨、摘星星的窗口。四是以沈括命名寓意深长。沈括是中国历史上全能型的科学巨人。他当过司天监,就是管理天文台的官员,而且本身就是个天文学家,他改进浑天仪和圭表计时器具、改革历法(十二气历),还在天文台亲自检测3个月,记录200个日志,得出北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的结论,这在他的传世名作《梦溪笔谈》上都有所记载。明年是沈括逝世930周年,今天在他的故乡和心之所系的安溪畔建设的天文台,以沈括命名,既是纪念,更是传承、创新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精神。五是启动活动由浙江省市区民革组织、科协和科普联合会一起参与,充分体现了跨界协同的特点。所以,我用很青春、很公益、很新潮、很好玩来概括和肯定,应该不为过。
这几年,余杭的百丈镇逐步热闹起来。百丈人以“百丈之内皆风景”为傲,过去有竹海、花海和雪海,现在又有可以走近星海的平台。这几年我没少去百丈,今年已是第三次了,都与乡村科普和文化有关。从中我得到三点启示。
一是乡村振兴要进一步打开思路,勇于探索创新。要继续用好和深化“千万工程”实践经验。核心是践行新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和农村发展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出发,切合农民和社会需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要进一步打开思路,敢想敢干。百丈镇这几年坚持城乡一体化思路,着力集聚人才、文化、科技等要素,特别是通过引进发展乡村文博,探索创造了“乡村+生态+文化+科技+旅游+N”的乡村发展新范式,已渐显成效,值得总结深化和推广。
二是乡村发展关键是人才。要注意用好当地生态、人文优势和良好的创业政策及服务,用好“两进两回”政策,大力吸引各种人才特别是有志青年,给他以施展才华、大有作为的宽广天地和创业创新环境。青年聚集之日就是乡村振兴之时。
三是基层和乡村特别需要科普赋能,但科普工作必须创新机制和方式。我从这几年到百丈参加相关科普活动中,深感基层农民对科普活动的热情,每次都是人头攒动,像赶大集。但是,必须用心谋划、设计和组织,创新内容和形式,要让有情怀、有专业、有能力的社会人士特别是年轻人来当主角。科学传播和普及工作必须出圈,真正走进基层,走进群众,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