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7024914494464 1943年6月,因在平型关大捷中取得赫赫战功而被主席接见的新四军旅长“田守尧”,兴冲冲地赶到了延安。然而,就在会面前夕,安保处的同志却从他的身上搜出了一把消音手枪。 1943年,正值抗日战争白热化阶段,中国的抗日力量在内部坚持着艰苦的抗战,同时在国内政治格局中也游走于复杂的权力与信任博弈之间。新四军在此时期脱颖而出,尤其是在平型关大捷中显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田守尧,这位旅长,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本应在延安受到热烈欢迎。然而,他的到来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警觉与紧张。 到达延安前夕,安保处的同志在例行检查中意外发现了田守尧身上携带的一把消音手枪。这一发现立即引发了一系列的疑虑和行动。安保科长陈泊,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查员,对这一情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知道,正常情况下,来访的军事人员是不应该携带此类装备的。这不仅仅是安全问题,更关乎信任与身份的核实。 陈泊立即命令手下密切监视田守尧的一举一动。几天的观察中,尽管田守尧表现得与一名资深军人无异,但陈泊总感觉到一些不对劲的地方。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安全漏洞问题。 决定深挖这一异常的陈泊,审查了所有关于田守尧的文件和记录。在调查的过程中,他收到了前线哨所的一份报告,指出自从田守尧抵达延安后,敌特活动明显增多,甚至连续发生了多起哨所被袭击的事件。这更加坚定了陈泊的疑虑,他决定对田守尧的真实身份进行更深入的调查。 收到新四军高层的电报后,陈泊的内心翻涌着疑虑和怒火。他急忙召集了自己的侦查队,安排紧急行动以控制这位假冒的田守尧。整个延安的安保系统因这一突发情报而进入了战时状态,所有人都被要求保持最高级别的警惕。 陈泊与他的队员们迅速行动,将“田守尧”从他临时的住所带到了安保局的审讯室。他们在夜幕的掩护下,避免引起过多的注意,以免预警可能隐藏在暗处的其他敌特成员。尽管心中充满了怒火,陈泊在行动中保持了冷静和专业,他知道,只有全面掌握情况,才能完全粉碎敌人的阴谋。 在审讯室里,被控制的“田守尧”显得异常镇定,这更加激起了陈泊的怀疑。他深知,真正的革命军人在面对如此场面时会有的激烈反应,而此人的冷静,无疑揭示了其心怀叵测。陈泊直截了当地问道:“你究竟是谁?为什么要冒充田守尧?”然而,对方只是沉默地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 这种拖延的答复使陈泊意识到,这名特务经过专业训练,不会轻易透露信息。因此,他决定换一种策略,从侧面试探敌人的真实意图。陈泊开始询问关于平型关大捷的细节,希望通过战事的具体情况来测试“田守尧”的记忆。如预料中的那样,这位冒牌者虽然能说出一些战役的基本信息,但在细节描述上却显得支支吾吾,无法给出具体答案。 随着夜色加深,审讯室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陈泊指出了对方的矛盾和谎言,逐步施加心理压力。他清楚地告诉对方,所有的谎言终将暴露,如果能主动交代,或许还能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面对这样的逼迫,那名假冒的田守尧终于开始有了松动。 他开始讲述自己的真实身份,是如何被汪伪政府训练并派遣来执行特殊任务的。他们得知田守尧牺牲的消息后,便决定利用这一身份进行渗透,试图刺杀毛主席。他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伪造行程,如何避开中共的情报网络。这一连串的计划虽然巧妙,但在陈泊和他的团队面前,终究还是失去了效用。 此时,陈泊知道他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可以完全摧毁这一阴谋。他立即安排人手,向党中央报告了整个情况,并通知了各相关部门,加强对可能的敌特活动的防范。 在随后的几天里,整个延安都在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任何可疑人员都要经过详细的审查。这次事件虽然在初期引起了极大的骚动,但在陈泊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最终确保了延安的安全,也保护了党的高层领导人不受暗杀威胁。 这一切都归功于陈泊的警觉和迅速行动。通过这一事件,他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英勇与智慧,也强化了整个安保系统的警惕性和有效性。敌人的阴谋虽然巧妙,但正义的力量与坚定的信念最终战胜了所有的试探和挑战。 来自 中共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长征中的六安人[M].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