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最关键的时候,国共同时三个战场厮杀:华野陈官庄围歼杜聿明集团,中野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而从蚌埠北上救援黄维的李延年与刘汝明两兵团,则由华野六纵等负责阻击。 当时我军虽占优势,但想同时赢得三个战场的胜利,一网打尽杜黄两军,兵力上还有不足,难度相当之大。何况国军华中增援部队,宋希濂兵团的20军与28军已在路上,而蒋介石还在想法从华北与西北再抽调部队赴援。 那援军若在杜黄两军被歼灭前赶到战场,加入李刘两兵团中去,实力大增的国军增援部队,突破华野六纵防线,助力黄维兵团突围,甚至内外夹击中野,谁说没可能呢? 您看,别的援军且不讲,杨干才20军可是一支劲旅,之前在山东滕县,让叶飞与陶勇吃过苦头;在河南确山,又以寡敌众挡住了陈赓与陈士榘联手进攻的。所以国军援军实力并不弱,真及时赶到的话,战场形势必将越发复杂与严峻,华野与中野如何破局迫在眉睫。 咋办?就在这关键时刻,粟裕站了出来。他虽然华野代司令员,职务与资历都低于刘陈邓们,不具备统一指挥整个战场的条件,但高瞻远瞩又胸怀大局的他,还是向军委提出了一个彻底改变战局的建议: 鉴于杜聿明集团一时半会还灭不掉,他欲从包围部队中抽调三个纵队和特纵一部,由陈士榘率领增援中野,尽快歼灭黄维兵团,然后中野负责阻击李刘两兵团(黄维败后可能不敢再进),华野则合力围歼杜聿明集团。 结果?粟裕建议迅速得到落实,而战役走向也与他的设想完全一致,最终黄维兵团与杜聿明集团先后被全歼,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对了,黄维兵团被灭后,李刘两兵团果然没再北进,掉头撤回蚌埠了,而这时杨干才也已到蚌埠,并开始北上,如果歼灭战再迟两天,20军就赶上增援了。粟裕?战神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