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日军在江海关搜刮到一批黄金,准备把它从江海关运往日本人开的正金银行。这消息被吴世宝知道了,就派徒弟张国震亲自带人去抢。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1942年的太平洋战争正酣,中国的抗日战场异常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江海关作为战略要地,其安全对日军来说意义重大。吴世宝是当地一位抗日组织的领头人物,他的情报网络相当广泛。得知日军将黄金运往正金银行的消息,吴世宝立刻计划了一场大胆的抢夺行动。 行动的开始十分紧张。在一个雾蒙蒙的早晨,张国震与其他几位队员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分别隐藏在了江海关附近的关键路口。他们的目标是一个运输重要货物的铁甲车。根据情报,这辆车里装载的正是被掠夺的黄金。张国震身穿普通的市民服装,表面上看来与路过的行人无异,但他的心跳却比平常快了许多。 他们的行动十分迅速。当铁甲车缓缓驶近时,张国震示意同伴启动已经预备好的汽车。汽车猛地冲出,横在了铁甲车的前面。铁甲车的司机反应极快,紧急刹车,但还是被迫停了下来。 张国震立刻冲向铁甲车,高声呼喊:“下车!速度!”铁甲车的司机看到突然冲出的人群,心知不妙,立即拔掉车钥匙,跳车逃入人群。张国震一边指挥队友围住车辆,一边检查车内情况。确实,车内装满了黄金,但没有钥匙,他们无法驱车离开。 警笛声切割穿梭在浓厚的雾气中,象征着紧张与危险的交织。张国震心中清楚,这次行动的失败不只是他们无法带走黄金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他们每个人的安全现已岌岌可危。他转头望向同伴,目光坚定而急迫:“拿不走就走人,快!”这句话不仅仅是一个命令,更是一个生存的选择。 他们快速地撤出现场,脚步声在雾中回响,每一步都显得沉重而紧张。这时候,他们不再是主动出击的猎人,而是变成了被追逐的猎物。张国震在前面领路,时不时回头确认队伍的情况,确保没有人落后。雾气中的视线极其有限,每个转弯都可能是新的危机。而身后,追兵的声音逐渐响起,像是死神在耳畔回响。 他们穿过一条小巷,弯道之后是一片开阔地。张国震知道,如果在这里被追上,几乎无处可逃。他加快了步伐,沉声向队伍喊道:“快点,跟紧!”空气中弥漫着潮湿和泥土的气味,脚下的泥泞不易行走,但这些抗战战士的心志比这更为坚定。 正当他们以为即将突围时,前方忽然出现了一队日军。显然,日军已经预料到他们可能的逃跑路线,并做好了堵截的准备。这一刻,张国震心中的紧张达到了顶点。他迅速做出决定,对队伍示意改变方向,朝着一条更隐蔽的小径快速移动。 小径两侧是密集的灌木,他们低着头,几乎是用身体去开辟道路。身后,日军的声音逐渐接近,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每一秒都显得异常漫长。张国震带领队伍躲进一个废弃的小屋中,他们屏息凝气,只听见自己和队友紧张的呼吸声和心跳声。 就在这时,外面的声音突然停止了。张国震透过窗户的缝隙观察,只见几名日军在外面搜索,但似乎没有注意到这座不起眼的小屋。张国震知道,他们必须保持绝对的静默,任何小小的声响都可能导致全体的暴露。他用手势告诉队友们保持静默,等待时机。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每个人的心都悬了起来。就在这紧要关头,一只松鼠突然跳进了屋内,引起了一点声响。张国震心中一紧,他急忙用眼神示意队员不要动,静观其变。外面的日军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吸引了注意,开始朝小屋这边走来。 紧张的气氛达到了极点,但就在日军即将靠近小屋时,他们突然转身向另一方向移动,显然是被其他地方的声音所吸引。张国震和他的队伍如释重负,但他们知道不能立即行动,还需要等待更安全的时机。 经过漫长的等待,当确信日军已经离开较远,张国震才带领队伍悄无声息地离开小屋,继续他们的撤退。最终,他们利用浓雾和地形的优势,成功摆脱了追兵,虽未能带走黄金,却为抗日斗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次行动虽然未能完全成功,但它展示了抗日力量的勇气与智慧,成为了一段传奇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艰苦卓绝的抗战中。 来自 陆其国著. 民国上海帮会[M]. 2009